王淦生:办“好大学”孰若“办好”大学?

    从今年起,高校招生中逐年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做法终于告一段落,刮了十几年的高校合并、扩招之风似乎将要就此止息。不过,教育部“公办普通高校扩大本科招生规模”的叫停令言犹在耳,新办“高水平大学”的呼声渐又响起。前两年深圳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因其管理、招生上的崭新思路曾经引发阵阵热议,以至在领取教育部的“准生证”时很是费了一番周折。今年4月,这所在招生方面已经“先斩后奏”的学校终于获得了教育部的认可(应该叫“追认”吧),准予其“建立”和“招生”。就在南方科大欢天喜地地部署“建立”、“招生”事宜时,5月初教育部又批准了上海市政府和中科院联名提出的筹建“上海科技大学”的申请。而此前中科院4月19日召开的“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又抛出了一则据说“已和教育部达成一致”的消息:中科院将在北京创办新大学,即将原中科院研究生院将升格为大学,招收本科生。一时间,“停扩招,办新校”似乎又成时尚。

    随着十多年来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导致的适龄人口的下降,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在30%上下,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甚至已超过了50%,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之首。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日俱增、毛入学率逐年提高的繁荣景象下,中国高等教育这只巨桶上的两块短板却是愈加明显,这就是:第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还普遍不高,全国数千所高校中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说,我们庞大的高校群体,其教育、科研都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运作。即便是我们举国扶持的北大清华,一旦遇上港台地区高校的竞争也谈不上有任何优势。第二,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极不均衡,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省市区和京沪等地高等教育的差距令人触目惊心。有“高考第一省”之称的河南,每年考生多在百万上下,而河南没有一所“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大学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011年本科录取率仅34.5%;再看北京市,每年考生人数不足8万,而北京有“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大学26所,2011年本科录取率达到惊人的58.2%。由于当地高校在招生计划中有30%上下的指标投放给本地考生,所以上述两地考生录取大学的层次亦不可同日而语。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严重不均衡,直接导致京豫两地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上的差距悬殊。

    针对以上两种状况,我以为在教育发达的一线城市新建高校的行为应当立即叫停,令其改弦更张。具体做法是:在教育发达地区,改办“好大学”为“办好”大学,即停止筹建新的高校,而将原有的大学办好,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致辞中所讲的“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让国内名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教育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新建一些高水平大学,为改变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贫瘠的状况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让教育发达地区高校办得更好,让教育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甚至同步发展,这应当是今后高教发展的方向。

    看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没有一所建在华盛顿、纽约这类经济、政治中心城市,不少著名高校都坐落在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当然那些小镇后来因所在的大学而闻名世界)上;反观中国,高校一个个恨不得打破了脑袋往大城市钻,以至北京上海二地差不多坐拥了中国重点名校中的大半壁江山。教书科研不是赶集购物,需要一个劲地往热闹处钻,倒是那些幽雅、安静的中小城市才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名校多为私立,办学掏的是私人的钱;而我们办学皆为国家买单,花的是每个纳税人的钱,重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全国人民(特别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一门心思扎着堆地在北京上海办大学,就实在有些不明智了。

    综述一下我的观点:不必新办大学,而应集中精力把现有大学办好;如果一定要办,也不适宜办在京沪二地,中西部地区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更需要科学文化的滋润。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