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保送弊大于利何不干脆取消?

    □晏扬

    教育部公示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拟录取的保送生占本科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中国科技大学更是超过20%。与此同时,各地的保送生名额被“超级中学”所垄断。调查显示,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城市子女获得保送的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今日本报13版)

    17.2倍!冰冷的数字会说话,向我们诉说着一项制度的尴尬和离奇。1958年我国便有了高考保送制度,1988年保送制度重新引入高考,至2000年全国保送生达到2.5万人,2001年,教育部将保送生规模压缩至每年5000人。1988年重启保送制度,是为了避免优秀学生因在高考中发挥欠佳而上不了大学,初衷虽好却问题多多,择其要者有如下两点。

    一是滋生腐败。1995年,河南鹤壁市一所中学保送的8名学生中有7人成绩作假;1996年,湖北某市教委主任利用职权将儿子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使其被保送到名牌大学;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清退3名成绩作假的保送生;2000年,湖南隆回一中的14名保送生有13名弄虚作假……问题触目惊心,高考保送制度俨然成了一些有权有势者的腐败通道,成了一些“差生”入读名牌大学的捷径。

    二是制造教育不公。保送生名额被“超级中学”所垄断,而就读“超级中学”的大多是城市学生,偏远农村地区的考生几乎与保送无缘。穷乡僻壤的学生,在小学、中学时本就享受了较少、较差的教育资源,当他们参加高考时却再次遭受歧视,双重制度不公使得城乡教育鸿沟越拉越大,“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很多农民子弟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上升通道淤塞,贫穷代际传递。

    实际上,即使不论保送制度衍生的弊端,单就制度本身而言,其正当性也十分可疑。既然某个考生很优秀,为何不能通过正常高考考上名牌大学?高考是一个竞技场,激烈而残酷,既是对考生智力和学识的检测,也是对他们心理素质、意志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考验。有些考生平时成绩好却在高考中考砸,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不过硬、意志力不坚强、临场发挥能力欠缺,为什么要对他们的这些“素质缺陷”网开一面呢?就像体育比赛,不会根据运动员的平时成绩决定奖牌归属,不会因为某个运动员临场发挥失常特授其奖牌,否则就是对其他运动员不公平。

    高考“唯分数论”确实有缺陷,为弥补缺陷,我们有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还有高考加分制度。一名考生如果真的很优秀,他可以获得高考加分,也可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如果他既不能通过“裸考”考上好大学,也不能通过高考加分、自主招生考上好大学,只能说明他并不优秀,上一般的大学足矣!也就是说,既然有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就应当取消。

    早在2009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90.5%的人认为保送制度容易滋生腐败,84.8%的人赞成取消保送制度。问题是明摆着的,公众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就算保送制度有其利,但实践证明其弊大于其利,教育部既然压缩保送生规模,何不下决心取消之?在一个讲求公平的年代,直接将某些考生保送至名牌大学,这样的“特权”太大、太扎眼,它是高考公平不能承受之重,并越来越为民众所无法接受。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