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蹋“女娲”,太没文化

    山西吉县最近因为两块小小人骨而成为舆论焦点。这两块经过碳14同位素测定距今6200年的人骨,先是被报道为先古“皇帝遗骨”甚至可能是“女娲遗骨”,而且这是23位专家的共识。在被广泛质疑后,主要专家当即出面否认“女娲遗骨说”,当地称出土“女娲遗骨”通稿系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思义“添加感情色彩”撰写,目前已自请处分,似乎这一违背常识的宣传是因个别人感情太丰富造成的,但我们从报道中可以确切看到的是:当地政府确实在拿人祖山大做文章,而且他们早已与一家煤业公司合作,要投入十个亿,将其打造为“华夏民族的‘寻根圣地’和‘伊甸园’”。

    这确实很荒唐,女娲本是传说,遗骨从何而来?就算远古“皇帝遗骨”之说也不确切,三皇五帝本是后世附会,原始部落社会何来“皇帝”?而宣传的依据,所谓女娲塑像下发现的明代“木函”,造假痕迹明显,与以前热炒过的“汉代玉凳”近似。再说,就算这记载是真,也毫无理由认定明代人对近6000年前的人骨头的认识,能高过今天的碳14。这一“考古成果”之所以广受质疑,就因为它超越了常识,以至于连受邀的专家也要出面否认了。

    但如果这不是女娲遗骨,而是类似曹操遗骨,是不是就不那么荒唐了呢?不然!其实谁的遗骨根本不重要,荒唐在于这种使劲跟古人攀各种亲戚套各种近乎的劲头。而这劲头来自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

    这一招也正被各地政府普遍采用。在这里,文化只是工具,是经济的戏台,而经济,说白了就是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他们忙乎的根本目的,没人真正在乎文化,女娲是谁无所谓,遗骨真假也无所谓,只要能忽悠一些人相信,并愿意掏钱来此一游就行了。这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大肆炒作古人,假文化之名,行骗钱之实,而各类专家,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了。当然,这也是“文化”,当今的文化。

    按照约翰·费斯克的一种理解,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人修娲皇宫、伏羲庙,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相信从中能得到神的庇护,我们重修它们,并再建什么祭祖广场等,这是我们当今一些地方的“文化”,是消费古人文化的文化,是相信能从中赚到银子的文化。这完全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文化,但如果不是因为太过离谱,它倒是很可以被人接受的。而这,正是比“女娲遗骨”更荒唐的地方。

    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与企业利益高度关联,企业出资,政府助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收买专家下水,最后很酱缸的是,“学术问题”、“地方经济”、“企业利益”,竟然都混在了一起, 变成了一个问题。结果受骗的是公众,损害的是社会。而当骗局维持不下去时,吉县县委书记还可一笑置之:这是一次低成本的营销策略,大大提升了吉县的知名度。原来,“名声”这词,重在弄出“声响”,与恶名美名竟是无关的,这也算是旧词的现代新解吧。

    “女娲遗骨”之后,还会出什么妖蛾子?拭目以待吧,只要文化还在搭台,这好戏,肯定一出接一出地演。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