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公车”不等于切断车改退路

    公车改革,似乎一直在改,但从未见到有实质性的行动,温州的“拍卖”好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该市从4月13日起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约有1300辆公车作拍卖处置,仅留用300辆左右的执法执勤车,拍卖车辆约占总数80%。首批215辆公车顺利拍卖成交,起拍价总计645.34万元,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61.92%。(6月25日《新京报》)

    当地政府宣称“起拍价总计645.34万元,成交价总计1059.48万元,成交价比起拍价增幅61.92%”—— 言下之意很明显,成交价比起拍价高,说明政府赚了,这种“增值”是可以炫耀的政绩。然而当地政府没有公开的一个数据是,当初买这215辆公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相比很多地方渐而不进的公车改革,温州的这种拍而卖之还是进步不小,起码向公众表明了一种“切断后路”的决绝姿态。不少地方的公车改革走的都是货币化赎买之路,即取消一定级别官员的公车,代之以按级别货币化补贴。这种“变相发补贴”的车改路径,引发了很多质疑。笔者认为这种车改路径的最大问题倒不在于车补失控成为变相福利,而在于车补并未能成功“赎买”到官员的公车,拿到车补的官员仍然坐着公车。

    温州的拍卖从形式上切断了这种后路,使公车改革在市场化、货币化之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过,“拍卖切断后路”只是摆出了一种改革姿态,改革是否有诚意、有没有取得效果,还得看其他方面的作为。

    首先要警惕拍卖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以免公车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变成私人的。报道称这次拍卖成交价最低的仅5000元,一辆2004年12月购置的雅阁起拍价3.52万元,最后以7万元拍出,比二手车市场划算得多。价格何以如此之低,这些车被哪些人拍走了,拍卖的钱到底来自哪里?媒体曾曝光过某国企所谓的车改,就是让一定级别的官员交一笔象征性的费用“买”下公车,变相将公车变成私人的。如果拍卖缺乏监督,不是真正地面向市场,而是名为拍卖实则化公为私,那这种公车拍卖就沦为了从左手到右手的私有化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车被拍卖之后怎么办?表面上看,公车都已经卖了,后路被切断了,改革不会再有回头路,拿车补的不再享受公车了。可是在当前公共财政缺乏监督的现实下,改革封堵了一条后路,很容易又会被打开一个后门。政府部门会不会再花钱买新的公车?如果是这样的话,拍卖公车并没有深化改革,只不过为购置新车找了个由头罢了。□曹林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