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概念与公共意识

    □毕 舸

    6月15日起,青岛南山区24座公厕试点免费提供卫生纸。公厕管理员称,一盘270米长的卫生纸,平均每天用掉八九盘,除了正常使用很多都被浪费了。管理员表示经常遇到游客如厕后扯下一大截卫生纸带走,或者拿来擦鞋擦脚。(《大众网》7月3日)

    将自己放置在同样的情景命题中,或许我也会是顺手扯走卫生纸的那个人。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上其他无纸公厕时或许用得着,比如带回家就可以“节约”一点自家资源。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下意识行为,就在于我把公厕里的卫生纸,当成了“公家的东西”。

    公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上世纪长达数十年的全民体验中,公家更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姿态耸立。但是历史证明,这种公家包揽一切的社会发展模式,恰恰带来的是效率低下、等级化严重,由此才兴起了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人们虽然获得了个人利益的极大伸张,却依然没有从脑海中抹去公家概念。公家被形容为人人有权共享的公共产品,而这种享用又有浓厚的搭便车现象,所谓公家的便宜不沾白不沾。公家的钱是可以随便花的,比如公款吃喝;公家的一张纸、一支笔都是“免费”的,浪费起来毫不心疼。公家概念掩盖了公共利益,人们形成了公共利益多拿一点,就是私人利益少损失一点的价值误读。

    这其实是非常离谱的观念。难道公厕里的卫生纸不是政府财政投入,不是全体纳税人的支出吗;难道公共绿地的成本不是由当地市民来承担吗;难道图书馆净化水消耗的一分一毫不都是你我在买单吗……公共资源就是转移支付的结果,所谓沾公家便宜让自己享受,不过是假想中的快乐,其实却是个体利益与公共资源的双输。当人人都形成似是而非的公家概念,都以拿公共资源为荣,最后巨大的公共账单就会让大家都难以承受。

    而公家与私人之间在民众心理层面形成的对立,反映了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上长期形成的弊端。比如某些政府部门,动辄强调资源归国有,私人不得染指,好像国家与民众利益之间是零和博弈。由此,民众必然会形成公共利益是对个人利益的剥夺,牺牲个人利益才能换来公共利益的认知,公家等同于官家所有,这种自上而下、无形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会引发广泛的逆反效应。

    人们觉得,公共利益容易被掠夺,不如自己多拿点,这其实是对个人合法利益不受尊重的条件反射。当每个人都以此方式来保护心目中的私人权益,公共意识就会在“公共资源大家抢”中化为乌有。最终我们会发现,对公共利益的淡忘与漠视,同样会引发个人利益的危机。因为这都是对利益背后的合法权利,没有形成法律认同与文化认可。

    在小小的一卷卫生纸上,“无公共意识”几个字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应当引起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