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北京暴雨有多少死亡本可避免?

    7月22日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通报暴雨灾情和救灾情况。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表示,面对这场61年来最大的强降雨和山洪,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协同应对,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初步胜利。(《北京日报》7月23日)

    既然“天有不测风云”,“人定胜天”这话也早已被证实为并不靠谱。面对大自然的伟力,人不仅形同蝼蚁,更难堪一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灾降临,非要每一条生命都能得到保全,的确只能是一种善良美好但却难以实现的奢望。

    61年不遇的强降雨和山洪,如此突如其来的天灾,显然超越了正常的抵御能力,面对生命的流逝显得无能为力,自然也不能全怪救援工作组织不力或是不给力。平心而论,北京作为首都,相应的救援调动与组织能力,显然有着优势,更何况,连防汛部门的官员都因公殉职了,援救工作也不可谓不给力。而从房山区青龙湖中国少年军校基地内被困的351名学生和60余位教职员工开始被陆续转移出基地,无人员伤亡,以及更多的暴雨天灾中的感人瞬间来看,也不可谓不尽力。

    不过,既然已有37人罹难,而随着救援工作的继续,死亡人数还有上升的可能。这个时候,对于抗洪抢险工作的及时肯定或许可以理解。毕竟,假如没有给力的抗洪抢险救援工作,死亡数字极有可能会更高,但是,即便不可能做得更好,面对天灾所造成的生命消逝,“胜利”二字却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不可能保全每一条生命,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死亡”都无从避免。从地下室住户溺亡,到向妻求救的车主最终溺亡,在为生命的消逝掩面而泣之余,恐怕更值得反思。如果说郊野山洪防不胜防的话,那么,何以城市居然也如此凶险,甚至地下室,立交桥下,均成了葬送生命之所,恐怕并不能全归咎于老天爷不长眼,不怜惜生命。61年不遇的暴雨,的确可能超越了城市设施的容限,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命也将因此而难逃生天。地下室的住户,从溺毙之所到逃生之处,究竟有多远,为何没能及时撤离?作为现代城市设施的广渠门桥下又为何成了导致车主殒命的蓄水池,排水系统为何失效?又是否真的没有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的预警和防护?

    的确,很多事情说来容易做来难。短信预警并不是平日里发条短信那么轻松,通信基站有限,气象局的技术障碍,甚至“永远都无法实现”,但面对天灾之下的生命消逝,技术障碍是不是仍然可以成为预警机制付之阙如的理由,这里面或许有技术问题,但绝不全是技术问题。不仅如此,尽管是61年不遇的暴雨,但从去年的“看海”,其实已然是对包括北京在内的诸多城市排涝系统的提醒。可惜的是,“老天爷”提前了一年发出的预警,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比之下,并无“看海”惨痛经历的香港,却已计划投资8.8亿元人民币(10.6亿港币)建造6万立方米地下蓄洪池,以暂存特大暴雨期间的雨水,缓解港岛湾仔地区的水浸问题。工程已计划在2018年完工。而洪灾导致上百人丧生的俄罗斯,不仅为死难国民降半旗致哀,数名官员更是因玩忽职守被捕。

    不必强求人定胜天,也不必苛求于天灾之下的“零死亡”。但同样是面对天灾,究竟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却大相径庭。相比对抗洪救灾胜利的肯定,究竟有多少“死亡”原本可以避免,或许才更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霍骋远】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