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毒品”

    最近的互联网上,无论是上论坛还是玩微博,看跟帖还是读博客,都会发现四处弥漫着愤怒的气息,动辄辱骂他人,甚至实地约架,已是网络生活中见怪不怪的常情。“标题党”风靡:“专家称在中国看病并不贵”,“瓮安官员称黑社会都是政府养大的”,“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泄愤贴、围攻吧无处不在。这些网络戾气,侵犯了他人权益,毒化了网民心灵,污染了网络环境,扰乱了社会秩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戾气,在中医上和正气相反,与邪气相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但一般用在形容人的心态:比喻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我倒觉得,网络戾气是“毒品”。

    君且看,一些网络编辑他们迷信“尖叫效应”——在乌压压的人群中,若吸引人们注意须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将纸媒原本客观的叙述扭曲化加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通过人为地制造冲突刺激网民的不安情绪,一些人渴求成名,总在有意无意地通过约架、制造话题以吸引人关注,希望以此成为被人欢呼的英雄,他们就是网络“制毒”;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跟风起哄,推波助澜,传播、跟贴就是网络“贩毒”;善良的网民受到网络戾气的蒙蔽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被利用的“吸毒者”。众所周知,毒品一旦吸入、上瘾,就会麻醉人的神经,紊乱人的生理活动,进而扰乱社会、导致犯罪活动等。网络戾气堪比“毒品”,一些网民越看越相信,越信越想看,慢慢地就会深陷其中,欲罢不能,患上饥渴症。这些网民一旦“毒瘾发作”,就不断追寻网络戾气带来的快感。这样的恶性互动,最终受伤的是网民,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白血病患者发微博记录病情,却被认为炒作牟利;女子不堪“人肉搜索”欲自杀轻生;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的调查中,选择“高兴”者竟接近2/3……可见,网络戾气其害不亚于“网上黄赌毒”。如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古人曰:“流言止于智者。”面对网络,如果受众能够独立思考,不从众不盲目,网络戾气自然就会失去存在和传播的市场。其实,网络戾气是经不起推敲的,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很多漏洞。当网络戾气满天飞的时候,如果不去主动参加传播,保持一种“任它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不为所动,以敏锐的头脑看出端倪、明了真相,那些不确切、不客观的信息传播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停止。

    若从根本上铲除网络戾气滋生和发布的土壤,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发挥“治者”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加大打击网络戾气的力度。惩处“制毒者”。打蛇打七寸,去污治源头。“制毒者”是“毒品”传播链的源头。对“制毒者”进行一刀切手术,彻底割掉“毒瘤”,揭露其本来面目并严惩,让“制毒者”不敢越雷池半步。痛击“贩毒者”。没有“贩毒者”为虎作伥,网络戾气就无法传播。对网络贩卖者,要用智慧和辩证思维拧一条教鞭,要打得狠一点,促其反思反省,明事理,知大局,不在低级趣味中荒废人生。警醒“吸毒者”。“吸毒者”是受害者,没有“吸毒者”的参与,“毒品”也就失去“终端市场”。有关部门要及时甄别网络戾气,主动发声,帮助其看清真相,看到网络戾气的危害,做一个成熟、理性的网民,不“逐臭”,更不沉迷于猎色猎奇,让戾气死在阳光下。

    网络无疆,言行有界。让我们各方齐努力,一起埋葬网络戾气,共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作者:衡水老边)

【责任编辑:赵耀光】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