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公权应以最大耐性克制“募捐冲动”

    近日,一前一后的两则焦点热闻,把广东深圳推上了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

    一是8月1日的《晶报》报道,深圳市绿色基金会最近发起近20年来首次义捐活动,发动社会支持城市景观林带建设,结果却是应者寥寥,众多网友称“作为纳税人,我已经纳税了。”并且质疑政府部门绿化建设中的“浪费”和“不透明”现象;二是台风“韦森特”过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质疑,台风造成深圳市11.5万棵树受损,与一河之隔的香港树倒报告仅1387宗,形成了反差。当地有关部门则在媒体节目中回应,两地风灾损失“不具可比性”。

    的确,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像“绿色基金会”这样的公益性组织机构,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公权部门”。不过媒体已然披露,深圳针对城市绿化的义捐倡议书上,落款的则是深圳市绿化委员会、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绿色基金会三个单位;之所以将“绿基会”推至前台,无非是考虑到了前两者都属于行政单位。而且,窥看深圳绿基会的背景,又能发现它的发起成立和业务主管部门,同样又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因此,谙熟“国情”者便已不难作出判断,这场绿化募捐的所谓“民间性”或“民间味”,显然很不“纯粹”。

    一边是台风刚过,有关部门就迫不及待地宣称深港树木受损的“不可比”,一边却在否认当地“绿化资金不足”的同时,打出“民间义捐”的旗号,很显“及时”地倡导公众“捐款献绿”,这的确不免令人疑窦丛生,甚至觉得这不是想帮政府绿化填补“资金缺口”才怪了。“政爱民,民拥政”,原本合情合理。但深圳市民何以通过网络,纷纷表露了强烈的“不配合”情绪?我以为,很具典型意义和代表价值的,是一位网友直言列出的台风倒树“三宗罪”:一是树的根基太浅,多数依附在地表;二是抢功式的种植只顾及了绿化美观,并没有考虑到树木的抗风能力;三是平时的巡查和养护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病树。

    就算损树“不可比”,那么动辄伸手要钱的捐款捐绿,我看同样“不能急”。毋庸讳言,近些年来,因着各地诸多“公派募捐”的流程不清、运作不明,还包括极个别胡乱挪用和满足私欲事件的曝光被揭,公众的捐款热情及“爱心指数”,其实已经大为“受伤”。倘若不是靠着“权力裹胁”或“被动奉献”,有些地方的真实捐款意愿,可能会远远低于“成绩汇报数据”。深圳绿基会在捐绿倡议上的“出师不利”,不能不说也受到了这一现实语境的阻滞与影响。

    由此说来,深圳绿基会的义捐活动,最终究竟能够募集多少捐款,其实已经不太重要;即便现在社会舆情的大“泼冷水”,恐怕也不是什么过于汗颜的事。因为,两起热闻的真正蕴意在于:某些公仆存在“政绩焦虑”,未必就是坏事,但公权部门应以最大耐性克制“募捐冲动”,则必须认真面对、深度反省了。从来就有“纸包不住火”的说法,民间爱心的真正激发,先要匹配“爱施何处”的高度透明;否则的话,“募捐”遇冷甚至遭骂,不见得只是偶现“个例”,渐成“常态”也颇有可能。

【责任编辑:霍骋远】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