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育大国应有强韧心态

    本报记者 汪大昭 许立群 薛 原 陈晨曦

    中国体育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中国体育似乎正被置于超倍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审视。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表现不断引发全球观众和世界媒体的热议。其中,既有正面的鼓励、颂扬之声,也不乏负面的质疑、诋毁之声。

    众声喧哗中,如何辨别是非,排除干扰,继续前进?面对全世界投来的各种目光,已成体育大国的我们当有怎样的心态与操守?

    世界关注中国超乎想象

    ■ 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然遭遇

    ■ 学会从容面对世界的打量

    汪大昭:中国人都懂得“枪打出头鸟”的道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大获丰收,不仅应当考虑到轮到自己出头了,今后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还要有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准备,应对别人的挑剔和质疑。这是从体育运动发展中国家迈向体育强国的历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场特殊“比赛”,其特殊“裁判”包括国际舆论和公众。

    薛原:从1984年许海峰夺得奥运首金,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登上顶峰,再到现在的伦敦,中国不再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初来乍到者,在这个充满魅力而又话题纷扰的舞台上,中国已经是个重量级的伙伴。奥运会上引起热议的话题,已不止于金牌。体育背后透射出的国家形象、国民心态、人文精神、社会价值等,也不能仅用金牌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奥运赛场是硬碰硬的比拼,奥运舞台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体现。中国体育不应再为金牌数量而苦苦纠结乃至承受重压,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奥运赛场的风云变幻。

【责任编辑:实习生韩晓翠】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