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官员为何痛批《中国好声音》煽情做作?

    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进入复赛,26日起在湖北卫视播出。昨天(8月16日),文化部官员李松谈及大赛时批评《中国好声音》煽情做作,“原生歌手的好声音更珍贵。”(2012年08月17日武汉晚报)

    《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到现在已经播出5期了,其从第一期开始就火爆荧屏,为此,笔者也曾看了几期,确实留有一定印象。不可否认,《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水准和创意形式的确是不错的,无论从舞台设计,还是从节目表现方式,再加上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四个大牌嘉宾的现场坐镇十分引人注目。据说,四大嘉宾的酬金高达2000万。由此可以看得出,这台节目精心的制作和大手笔投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节目的包装和形式再精美,其内容如果不真实,违背了节目的自然状态,恐怕最后也会被质疑、被淘汰。《中国好声音》看似定位在寻找中国好声音,网罗原生态的歌者。可令人遗憾的是,自节目开播后,在获得好评的同时,质疑声同样不断。而质疑的核心就是歌手出身造假,大有加工出身经历和添油加醋的意思。正如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批评的那样,他说《中国好声音》先把一个准专业水准的歌手设计成屌丝,渲染其在社会上辛苦打拼的悲情,让不知真相的观众惊为天人,这展现的不是个人而是平台的梦想。

    无疑,《中国好声音》是大众娱乐节目,这当中选手是节目的主角,而要拉近和大众的距离,自然节目组会从选手本身下功夫包装策划,从商业角度讲,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以期引起观众共鸣。而要引发大众共鸣,煽情和编故事,走社会底层草根阶层的悲情路线仍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但任何时候,不要忘记最能打动人的力量是真实,是真情,而不是造假,假的的没有生命力,迟早会被人识破。既然是选择中国好声音,就应该和其他歌手选秀节目有本质区别,原生歌手的好声音就更珍贵,而尽量避免总是挖掘歌手家里如何困难、歌手如何打拼辛苦之类的话题,“蓄意”来迎合观众的胃口和情绪。而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去发现挖掘中国的原生歌者和歌曲。

    不管《中国好声音》到底存不存在歌手经历和煽情造假,希望这样一个很被观众看好的节目能够及时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刻警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办出高质量叫得响的精品节目,避免最终沦为昙花一现,让人遗憾。(文/庞凤山)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