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梦想与山区孩子的现实

    □特约评论员 吴 乔

    一篇题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无异于给一些大学生的支教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这篇文章以农村孩子的口吻写就,列举了大学生支教的几大弊端,如“占用学生假期时间”、“教授知识甚少”、“公款吃喝”,甚至“支教已成为孕育大学生恋爱的温床”等。尤其是“你们所给予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这样的话语,刺痛了大学生,也刺痛了不少善良的人们的心。

    这样的文章,未必是真出于孩子之手,但其中所提到的问题,所透射出的一种隔膜与距离,却不能不令我们所有人深思。这看起来是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却只不过是一些社会矛盾问题通过支教这个特殊行为得以展现。

    没必要否定大学生支教整体上的合理性、必要性。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到来,无论他们的停留时间多么短,教的知识多么有限,总能给山区孩子以心灵上的触动,开启另一种视野与思维。只不过,与这些孩子嗷嗷待哺的情势相比,他们所给予孩子的,远达不到孩子潜意识里所希望得到的。与孩子们对书内世界和书外世界所形成的观念定势相比,他们也许教给孩子们一定的东西,但他们的传授,乃至他们支教过程中的所有行为举止,都无异于是打破了孩子们的观念定势,却没有也难以为孩子们建树一个新的观念体系。

    “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的矿泉水瓶子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地漫步在校园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这样的表述中,表明书外的世界是如此不同。支教者在短暂的时间里留给孩子们书内书外世界的这些点滴,的确是开启了孩子们的视野与思维,但却永远只有开启;的确是打破了孩子们的传统思维与观念定势,但却永远只有打破。这种浅层次的不断重复的开启与打破,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未必是福音,更可能是一种伤害。

    当年鲁迅先生专门就“娜拉走后会怎样”发表演讲,并预言娜拉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被打破观念和开启思维的山区孩子们,在需要师者继续引领寻觅的时候,却没有人去担当这一角色,无异于给孩子们打开观念之门后,就放任不管了,就随他们去了。这种开启打破而放任不管的方式,还不如让他们延续传统的方式,至少这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和观念冲击要小,尽管我们对他们的传统生存方式感到更忧心,更想去改变。

    当开启与打破成为一种常态,需要引路人却总是制度性缺席的时候,大学生支教群体,就不可能实现与孩子们的身心融入。对孩子们来说,大学生属于“你们”这个群体,与“我们”有太多隔阂。“你们”来了又走了,不可能在这里扎下根去,“我们”需要“你们”,但“你们”谁也没有留下。如此走马灯地来了又去了,“你们”的实质就不是奉献,而是一种索取,只是为了丰富“你们”的经验和阅历,把“我们”当成了实验索取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靠大学生支教就能改良的,支教所出现的问题不是大学生们的错。其根治之道,在于财政的倾力投入,在教育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彻底实现改造,更在于快速发展以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