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3】毕晓哲:"乡土味"是莫言获诺奖的"秘诀"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

    莫言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某种意义上并不出人意料。就其文学成就和作品贡献而言,问鼎诺奖本身已经具有无限的可能,此前一些公司的“炒作”已及舆论的跟风,恐怕已经透露出莫言本身已经成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夺冠热门,最终“花落”莫言之手公众应早有心理准备。不过,无论怎样莫言做为一名中国本土的中国藉作家,获得诺奖是中国作家群体的荣誉,也是圆了国人诺贝尔奖梦想的标志。每一个国人都会由衷的祝贺他。

    莫言的作品像《红高粱》等都被瑞典文坛看重,而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的作品《生死疲劳》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莫言的代表作还有《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纵览莫言的作品莫不是溢满了浓厚的乡土乡村气息,莫言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也是一个吮吸祖国“大地母亲”乳汁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作品风格贴近地气,语言直白质朴、内涵亲切生动,这或者是莫言作品走向世界并最终被世界人们公认之基。

    “乡土味”的作品背后必然是“乡土味”浓厚的莫言本人。莫言在接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电话专访时称,他每年都会集中一段时间回老家生活,家乡是个小城市,可以关起来门搞创作......莫言表示,要感谢自己成长的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对于今后自己的创作方向,莫言称将继续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对于莫言的淡定和从容,用宠辱不惊形容并不为过,但这份“淡定”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份对名利和功利的淡薄,也是创作者“接地气”,永远“乡村味”而“不忘本”的真实写照。

    “乡土味”的作品成了莫言创作价值得到世界认可的桥梁,但何尝不是“乡土味”的莫言的本真保持了作品的真实感人和作品价值呢?《人民日报》此前登载一篇评论文章《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其大意就是: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藏身在远离金钱和功利的地方,只有不为它们所累的人,才能轻装跋涉,找到这自由的王国。诚哉斯言。任何一项诺奖都代表了人类社会某一领域的“尖端”,也多是建立在举世公认的基础之上的,但哪一个奖项和奖项的获得者不是远离功利和喧嚣的?“本土”的往往就是“世界的”,人类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莫言获奖只是一个未来涌现出更多本土人诺奖的开始,期待有更多的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群体,多一些质朴的带地气的“乡土味”。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