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西 风:40岁的男人还在坐公交是不是太失败?

    俗话说四十不惑。四十岁的人真的什么都看透了?未必。南京有个这样年纪的男人,就提出了一个他自己困惑,也引起许多人共鸣的“心理困惑题”。

    昨日,南京电视台主持人赵迪发出一条微博,“在365论坛里看到的一个帖子,《40岁的男人还在坐公交,我这样的男人在南京是不是太失败了》。你觉得呢?”

    拥有8万多粉丝的赵主持这条微博,一时间数十人转发或评论,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帖子全文如下:不知不觉四十岁了,还是一个跑业务的,名头上挂着副主管,实际上就是个业务员,每天上班一口气坐到底站,因为太远,也没有买电动车,容易有去无回,也没有买摩托车,感觉成本太高,家里存款8万多,一点买车的心思都没有,孩子要上学,老人还要养,就是买了几万的车,也开不起、养不起。

    说实话,40岁的男人还在挤公交,算不算人生失败?这个话题有点无厘头的戏谑,但也透露着真实的沉重。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不少人价值观、人生观出现某种程度的迷失,不单是人生黄金期的40岁男人,就连饱经沧桑的老人或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也时常患得患失。这虽然标志着多元社会的观念自由度,但不难看出,随着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财富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当金钱说话时,真理就只能沉默。”同理,当财富主导规则时,理想就只能躬身。

    40岁是人生的黄金期,意在指到了这个年纪,创业应该定型有成,财富的积攒比较丰裕,有房有车有二代。倘若这个时候还一贫如洗,居无定所,没有实现世俗的“人生规划”,自然既令家人沮丧,也让自己“瞧不起自己”。如果属于这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出不成功的感慨,也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要戒备的,是在畸形的财富观影响下滋生的人格观。不能因为平凡而歧视人格,不能因为不富有而成天自怨自艾或自暴自弃,更不能好高骛远企望一步登天。平凡生活是多数人的生活,多数人从事的是常规劳动,平凡劳动也许创造不了“精英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和劳动也是体面的、有尊严的。40岁的男人坐公交,比起豪车自驾、公车接送,一点也不丢人。

    家无三年之积难成其家,国无九年之积难成其国。虽然我们社会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令人惊喜,但离普惠的理想生活还有距离。毋庸讳言,一部分人财富急剧上升的负面冲动,是追求锦衣玉食、豪车代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有过人之处,标志着人生的辉煌,殊不知,这是一种庸俗的价值观。

    令我们警觉的是,这种落后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趾高气扬,有着不小的兜售市场。它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造成少部分人精神迷幻。

    现代快报几天前有个报道,说南京有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家人辛辛苦苦供他上到大学,并且毕业后留在省城找到公职,成家立业。可没想到的是,老父亲大老远从湖北老家赶来,想看看孙子,儿子却不让他进家门。原来是这个不孝子嫌父亲穷,怕带回家丢人。无独有偶,就在近日,黑龙江一所大学有个女大学生嫌妈妈穿着土气,不让她进校送棉衣。妈妈只好快递过去。

    两个事件,一个理由,就是“没面子”。面子是精神的财富,如此“好面子”,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们父辈的贫瘠,而是他们自己的精神贬值。宁愿丧失人伦亲情挣得所谓的尊严,其实是把自己的人格打翻在地,再踏上了一只脚。何其蠢也!

    价值观错位还反映在就业观念上。记者在最近的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上发现,“挑食”现象严重。热门岗位百里挑一,挤破了头。相反,一些传统观念中“卑微”的低薪岗位却少人问津。其实,仔细瞧瞧,这些岗位,是我们社会中缺少不了、过去我们还视为崇高的技工岗位和服务岗位。

    曾几何时,我们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发现了无数的劳动模范、岗位明星,还自豪地唱着“劳动光荣”。

    当然,社会生态的某些失衡、身份差异带来的不平等、贫富悬殊造成的生存压力,助长了这一价值观倒退。也就是说,公平建设对价值观重建不可或缺。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对这个帖子,网友绝大多数给予了积极的回复。这说明,乐观的人生观、开明的价值观并没有在我们心中沉沦。就让一位网友的帖子做结论吧——

    @时间的被子: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用你的收入、你的房子、你的车来衡量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人,就是泛泛之交,有什么好在意的呢?只要你诚实劳动,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家人因为你而生活无忧,妻子因为你有幸福感,孩子因为你有安全感,朋友因为你有存在感,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说得真好!认真地活着,诚实地劳动,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一直在努力,你就不算失败!即便天天挤公交,又有什么呢?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