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汪代华:官员如何坦然面对“窃听器”?

    男子自述为官员拆窃听器经历:一周拆出四十多个。双腿一软,瘫坐地上,久久不能说话——齐红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为官员拆出窃听器时,对方面对结果的反应。那是他始料不及的,更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官场上传开了名声。(12月6日《南方人物周刊》)

    “官场窃听成风”,这也是个新动向。在官员的家里、办公地方或官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安装“窃听器”,这本是牵涉到个人隐私的违法行为,但是法律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给一些人钻了空子,“间谍设备”成了刺探官员秘密,抓人把柄的“杀伤性武器”,弄得官员人人自危,闻“窃听器”色变,处处留心,生怕“窃听器”随时跟踪自己,个个草木皆兵:“现在我们见面都要拥抱,趁机摸摸对方身上是否带设备,重要谈话得去洗浴中心。”

    这看似笑话,又让人“笑不出”。“官场窃听成风”,这是“信任危机”还是“窝里斗”“官里反”,抑或是浙江的“地下组织部长”陈时松的角色的再现?人们清楚的记得温州市有个号称“地下组织部长”的陈时松有一手恶毒的政治流氓手段,即跟踪、盯梢干部,探挖他人隐私。他凭借这一“看家本领”,逐渐成为瑞安市社会的“头面人物”,人称“老太”(太上皇之意)。连许多官员都怕他三分。后来,与时任瑞安市委书记叶会巨沆瀣一气,帮助4名干部提职收受巨贿赂而东窗事发。

    官场“窃听器”是官员们随时都可能遇到的“地下组织部长”,随时都可以掌握自己一举一动,了解自己秘密的“危险人物”,是安装在看不到的地方的一颗“定时炸弹”,成了官员的心头大患,一不小心都可能被“官场窃听器”葬送“政治生命”这是官场“窝里反”的“杀伤性致命武器”,也是歪打正着的歪门邪道,和旁门左道的“原子弹”,让官员心惊胆颤,寝食不安,可见官场“窝里反”的“官间智慧”,虽然这个不能入流,得不到法律的支持,甚至会触发法律,但是这“官场窃听成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值得人们思考。为什么官员怕“窃听器”?

    身正不怕影子斜,心里没事心不惊,半夜不怕鬼敲门。如果我们的官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为官一任,清白一生,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把柄,“窃听器”对自己不起任何作用,又何来害怕只有?看来,我们不妨“用坏事变好事”辩证眼光来看待“官场窃听成风”,用“官间智慧”借鉴反腐的手段创新,制度的创新,反腐败的触角向8小时以外延伸,向深层次拓展。

    最近一段时期,网络反腐频频告捷,“表哥”、“房叔”、“雷政富”……伴随着一批大大小小的官员因网络曝光而翻身落马,市井坊间也是一片叫好。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说,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兴起与普及,“情妇反腐”现象频发,有人调侃,官员落马主要有三个途径:家中失窃、二奶翻脸、日记丢失。对于近年来反腐出现的一些新动向,马怀德认为,未来反腐不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偶然事件去披露、查处腐败案件,而是要靠比较健全的日常制度。唯有通过反腐制度创新,倒逼干部清正。

    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层履新以来,频频就反腐话题发声,措辞严厉备受关注,多地亦严整吏治提速反腐,呼应高层掀起的“反腐风”。学者解读称,十八大以后,中央对反腐倡廉有一些新的思路,要出台一些新的举措,并建言加速顶层设计,源头治理、制度反腐是大势所趋。有媒体将此解读为新领导层以“反腐风”作为工作开局的“突破口”。

    话说回来,“官场窃听器”,也是试金石,是对干部廉洁与否的一次检验,能不能经受起“窃听器”的考验,对于官员来说,不也是“坏事变好事”的一次契机吗?如果自身正,任何的“窃听器”对与自身来说都是无效的。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