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马振国:“国际班”更像一副精致的皮囊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国际班”日趋火爆,不少学校打出“中外合作”“世界名校录取”的招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前往就读。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教学质量堪忧。专家呼吁,“国际班”泛滥之风亟须整治,选择留学须谨慎。(12月10日《新京报》)

    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班”的兴起,也算是社会对我国教育体制之弊的某种回应。至于这样的回应,能否实现某些家长素质教育之梦,能否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暂时还难以做出多么精确的预测,而这些“国际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不得对其有所反思。

    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国际班”颇有点跟风的意味。许多家长未必了解这些“国际班”的真实教学水平,只是凭着“中外合作”、“世界名校录取”的招牌,便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也许,这些宣传词多少沾了一点洋气,大家便觉得有了质量的保障,才敢装着胆子为孩子选择这样的“国际班”。可是,实事证明家长的明显有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也正是这种考虑不周,才会让“只有高收费,没有高质量”的闹剧变成现实。

    在这里,“国际班”到底有多么“国际化”或者多么靠近世界,谁也难以作出明确而又肯定的答复。从这些媒体调查的结果来看,与其把这些“国际班”视为与国际接轨的桥梁,还不如视为一副图有国际之名的皮囊。“中外合作”、“世界名校录取”这些招牌,给人全是一种师资有保障、升学不发愁的感觉,可是实际情况只见昂贵的收费却不见突出的成绩。难道这样的“国际班”不是一副皮囊还能算是什么?有人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也算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家长愿意成为自愿上钩的鱼,也许只是希望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拼着命与国际套近乎的班级,根本是一些没有多少营养的鱼饵。

    家长表现出的盲目,与国人对中国教育普遍的不信任,以及伴随产生的躁动情绪有关。因此,当国内出现一种看似不受中国教育体制束缚的“国际班”,便会收到家长的极力热捧。对此,家长需要让自己的大脑清醒下来,仔细为孩子甄选真正的“国际班”或者放弃这种“逃离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则要设法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重新赢得中国民众对国内教育的信任,只有这样大家才可能从根本上静下心来,不再盲目的追捧一副精致的皮囊。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