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郭杨阳:“末日营销”终不过是一次“心灵放风”

    “末日”临近,商家的“末日营销”更是紧锣密鼓。位于南城的哥顿蛋糕店门口的广告招牌上写着:“12月21日‘预言日’之前你跟谁在一起温馨?”广告背后的营销内容则是:21日前购买哥顿蛋糕指定的15款蛋糕,平安度过21日后,则以现金券形式返回之前的购蛋糕钱。返还的现金券面值是10元,满50元才可抵用一张。而家住晶城的黄先生,对于商家的末日营销则表示出极大反感,他认为商家利用末日营销“太不人道”。(12月8日《东莞时报》)

    “商家的末日营销‘太不人道’”,这样的说法令人哭笑不得。依稀记起了电影《2012》还是“2D版”的那年,大学老师以“灾难片赏析”为主题组织大家观看该影片,看完后有个情思无邪的小女生一脸焦虑地问老师:“老师,你说2012到底是不是真的呀?”

    信息海洋里的许多“热点”当不得真,因为戏谑意味太浓,以致严肃性大失。一如此处,商家循着普通人的“末日情结”炮制出“末日营销”,如果你还要把它上升到商业道德的高度,那就真有点一厢情愿了。毕竟,“末日情结”更多的是一次“心灵放风”——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感慨于《2012》的奇幻、磅礴,之后心里念念不忘,顺手在“围脖”上织个小段子,缓解一下朝九晚五的神经紧张和疲劳,解构一下自己,获得神经与工作生活的片刻分离,实在不必对如此无辜的举动施以“人道”的沉重打击。

    基于“末日情结”的“末日营销”是商家的一次小“擦边球”,而这一“擦边球”也自有其存在的范畴。如果他们的促销不违法乱纪、不损伤公序良俗,卖的产品不假冒伪劣、价钱还确有优惠,笔者倒更愿意快步上前、欣然消受。甚至于,如果能在规则范畴中做此精妙安排,也不失为市场敏感度和眼界之体现。

    事实上,“心灵放风”的例子一直屡见不鲜。发源于一所高校的“11月11日光棍节”,竟也引起了数千万单身男女的情感共鸣。这一天,席卷全国中小城市、以不知名景点为主阵地的相亲会热闹非凡,快递业和电商赚得钵满盆溢。在感慨于人们消费习惯越来越神奇和摧枯拉朽的同时,也不得不说:这一次“心灵放风”着实蔚为壮观——“光棍”的名号本有几分沉重,此处却也“化沉重为狂欢”。

    面对“心灵放风”时,“不人道”的声音一直就没有消失过。例如,有专家著文批评“圣诞节”等舶来节日,原因竟然是这些节日的热闹是崇洋媚外,是传统节日的没落,其间忧国忧民情怀令人“肃目”。但必须承认的是:那些热热闹闹过圣诞节的国人,大多对圣诞节知之过少,更谈不上在心里接受和认同其背后的西方文化,一场狂欢终究不过是一群屌丝白领离开电脑,毫无预谋的心灵放风而已。

    当然,要说这些不严肃的“末日营销”完全无关规则、可以自由放大也不严谨。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的核辐射原来还存在于新闻纸和网络上,但后来就演变成了“抢盐潮”,“末日”本来只是一个电影情节,后来变成了“抢蜡烛”……对于商家的“末日营销”如不形之以市场规范,难免不会演变出更离谱的群体混乱。

    有篇《2012》的观影感写得很好:2012世界末日的到来是假的,但是因为无序,因为贪婪,因为信任的缺失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却真的有可能毁灭世界。如果要总结“末日情结”、思考“末日营销”,这才是最合适的立脚点。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