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石家友:官员应习惯公众参与的官场环境

    “微博一转,关注数万;纪委一动,倒下一片”。这是即将过去的2012年,人们对微博反腐的形象描述。对此,有专家探讨“微博反腐的权利边界在哪”。比如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就表示,微博反腐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把握不好很容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网络表达尤其是微博表达,作为言论表达的一种方式,当然有其边界问题。而且这个边界,也很明晰,就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底线。专家探讨这样的边界,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提醒公众,在微博表达的同时,要能够恪守底线,与林喆教授所说的“把握不好”拉开距离。

    但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微博反腐这枚硬币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公众在微博反腐中公众的责任和义务。而似乎掩盖了它的另一面:作为微博反腐对象的各级官员,又该有怎样的心态?或者,面对汹涌而来的微博反腐,比如公众发布且关涉自己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官员有没有一个适应和习惯的问题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官员总是被相对封闭的官场环境包裹着。对官员的监督和监管,包括工作监督和作风监督,一般都是自上而下内部进行。甚至这种监督,还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公众对这样的官场环境中的一举一动,只能是猜测,充其量可以“窥视”一下。官员们对这种监督的内部循环,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很受用。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积累的人脉资源,他能把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瞬间“摆平”。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敏感的触角,开始触及到官场的是是非非中来。“网爆”和“网传”式的公众参与,开始成为官场环境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在过去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官员,对全新的有公众参与的官场环境不适应、不习惯。一不小心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乃至一个动作、一段话语,经由网络的广泛传播,都可能“出事”。而一旦“出事”,还不容易摆平。于是,伴随着微博反腐的风生水起,被举报公职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误伤”的问题才凸显出来。

    这篇报道提及,“不少学者”认为,未来的立法规范在平衡网民监督权与公职人员人格权的时候,应“明确界定网民行使权利的边界及监管措施”。这肯定是很有见地的建议。但过于强调“界定网民行使权利的边界”,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对官员而言,恐怕有一个更重要的适应和习惯问题——只要有些官员习惯了公众参与的官场环境,他就会参透一个常识: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也会看到,其实很多网民的表达,能够“把握得很好”。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