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观点1】王 敏:为烈士寻根不应只是个人行为

    张红琢今年52岁,唐山市路北区张各庄居民。6年来,他已走遍大江南北,只为一个目的——— 为安葬在全国各地的烈士找到他们的亲人。到目前为止,他已义务为安徽、江西、河南、吉林、山西、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19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人。去年,张红琢又利用节假日远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跑遍了这里的40多个烈士陵园,拍摄了5000多张写有抗美援朝烈士资料的墓碑照片,最终从中整理出11位石家庄籍抗美援朝烈士。(燕赵都市报)

    60多年前,一群热血男儿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赴朝鲜,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60多年后,这些烈士安葬在墓地多年,而他们的家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一边是烈士墓地长期无人祭拜和看护的孤寂,一边是烈士亲人无处安放的思念和牵挂。张红琢老人用六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为牺牲的烈士寻找家人,这一义举不仅使烈士英灵得以安慰,更是凸显了一个普通人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和对那段战争历史的深深铭记。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昔日的战斗英雄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当烈士纪念碑仅仅在清明节才会被想起;当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生活的忙碌而忘记了这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当越来越多的所谓战争神剧占据了电视屏幕的主流;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不熟悉那段历史。张红琢老人对历史的追寻和铭记令人感动。然而,在老人执着艰难的寻根活动背后,我们却始终没有看到有关部门为此事作出的努力,这不能不说是政府部门职责上的缺失。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自己,而尊重历史、为烈士找到家,对于烈士、烈士家属和我们当代的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关于民间组织帮助烈士寻找亲人的报道屡见不鲜,然而,面对庞大的在外安葬烈士群体,受间隔时间长、行政区划变动、烈士信息不全等因素影响,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寻根活动举步维艰,收效寥寥。在这个时候,来自于社会各方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苍松翠柏间,烈士的英魂还需要亲情的抚慰,山重水远外,烈士的亲人还怀着深深的期待。我们衷心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作用,使那些牺牲的烈士尽早“回家”;我们更期待全社会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铭记历史、珍视历史,使为“烈士寻根”活动不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而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共同尊重和纪念。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