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马红漫:上海“地王”隐身为哪般

    进入5月以来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盛宴不断”,上海新诞生地王更是上演了“蛇吞象”一幕。近日,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的北京福润天成公司豪掷46亿高调拍得上海长宁新华路街道71街坊地块,其背后的神秘力量引发众多猜测。

    其实,土地拍卖作为一种市场化行为,参与主体本没有遮掩身份的必要,从营销角度讲甚至还可以借此宣传公司实力、积累人脉口碑。此前虽也有小规模企业涉足土地拍卖活动,但其实际控制人追溯路径往往都较为明晰,对投资方三缄其口者着实少见。北京富润究竟是何方神圣的“壳公司”?业界难免将目光聚焦于央企等大型国有企业身上。经历过三年前“退房令”规制后,央企身份在房地产业显得颇为敏感,其隐身于后的可能性也最大。2010年3月,国资委发文要求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该领域,只保留16家央企从事房地产业。遗憾的是,这一指令在引发了一阵舆论波澜后便渐次风平浪静。

    央企大规模进军房地产业的选择从未止步,除了相关指令约束弱化外,楼市巨额造富能力才是根本原因所在。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许多央企手中握有一些土地资源,且随着城市扩容这些地块大都被纳入到城市核心区域之内。由于作为自用土地需要每年摊销土地使用权、进而抵扣账面利润,许多央企将其用途变更为商业开发用地,并凭借当初低廉的土地成本斩获高额厚利。更为关键的是,在以高杠杆运作为惯例的房地产业中,获得国有商业银行鼎力支持的央企拥有得天独厚的融资优势,足以越俎代庖成为房地产业“新贵”。

    不可否认,这些逐利行为给央企报表涂上了亮丽的色彩,帮助其轻松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业务考核指标。但应当指出的是,央企绝非普通的经济实体,作为全民所有的企业,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应以全体国民的福祉为上。而事实表明,央企频频涉足楼市的结果不仅推高了地价房价,而且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结果失衡的矛盾。在楼市调控高压背景下,这一现象是决策部门与普通百姓所不愿看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资委从2010年开始在央企考核中对非经常性收益进行减半计算,然而央企投资楼市的冲动却并未因此受到抑制。就此而言,除非在非房央企业绩考核中完全排除来自于房地产业务的收入,否则“退房令”将难以根本奏效。需要指出的是,非房央企也可以与楼市产生“交集”,但应被限定在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范围之内,是为其实现社会反哺功能的有效途径。

    “地王”光环让北京福润天成公司一鸣惊人,也让其实际投资人身份成谜。其隐身原因是否为规避“与民争利”的舆论压力而来,我们期待着谜底揭开。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