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观点2】王 杨:维稳也该从"理想"走向"理性"

    28岁的四川泸州市某副镇长7月1日正式辞职。他在网上发了一篇辞职感言,自称任副镇长两年来,每年平均有4个月在维稳,只有4个月在干“正事”。除工作压力大、收入低之外,还有“价值观”的问题。他至今都在思考:“有些维稳是真的维持稳定保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还是为了保帽子?”(网易新闻 7月5日)

    看了通篇的新闻,看到新京报和副镇长的一问一答,感受颇多。副镇长的每句话都体现了他对当公务员生活的无奈,但是无奈中却也是积极的,他从头到尾都是理性的阐述,没有偏激的谩骂,也没有冲动的抱怨,只是将他的公务员生活展现给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作为一个基层的领导,日常的工作是怎样的。看到最后,最令我欣赏的一句话是“我不认为我是体制的反抗者,也不是理想主义者,我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我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个理性抉择。”既然觉得当副镇长不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也不能满足他的生活需要,那么就勇敢的去改变,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去改变,我想说,他是生活的勇者。

    新闻中被人们特别关注的一句话是“维稳是维持稳定还是保帽子”,其实这很值得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去反思。其实维稳是必要的,它是基层工作的一部分,是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的,而这位年轻的副镇长却有了维稳是保帽子的感觉,那么只能说现在的维稳方式真是不够“理性”了。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维稳方式都是死看死守、严堵严防,想当然的以为我把你控制在视线范围内,不让你上访了,那么社会就稳定了,当地的经济就发展了,这不仅是理想主义,还是空想主义。众所周知,治水还要疏堵有序,顺势而为呢,那么治人呢?更要轻重得宜。

    维稳最贴近老百姓,而且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老百姓,可是维稳也跟政绩考核挂钩,这就让很多干部对维稳战战兢兢,生怕因此丢了帽子,于是本质目的被抛弃,维稳变成保帽子。这也说明,很多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不够“理性”,评定考核干部优劣的标准也不够“理性”了。

    让维稳从“理想”走向“理性”,还需要多方的努力,领导干部要多研究、多思考,下苦功夫,改变维稳方式,多为群众解决问题,群众的怨愤少了,受到的不平待遇没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就少了。政绩考核部门也要多改进方式,让官帽子多掌握在百姓手里,这样才不会有政绩空子可钻。

    当维稳从理想走到了理性,我相信,辞职的副镇长还是愿意回来的,继续他的为民干实事的愿望。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