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张 娜:节假日安排"休假"能否再亲民些

    近日,有关“中秋国庆”双节的放假调休安排成为广大网友热议的话题,根据国家的安排,今年中秋节休3天,国庆节休7天,前后有3个周末双休日被调整成只休一天,“混乱工作模式”将持续大半个月,不少网友吐槽“太凌乱”。

    对于“中国式放假”,曾经有人做过一次2068人的调查,73.4%的受访者对放假安排“不满意”。60.5%的人认为将周六、周日挪到法定假日中的“挪假”做法会造成“节前或节后过度疲劳”,57.5%的人表示“全民集中休假出行容易造成拥堵”,45.6%的人感觉会“打乱正常的工作学习安排”。由此可见,国家苦心安排的“休假”,民众并不买账。

    国家安排节假日休假,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干部职工在紧张工作的之余,能够缓解一下情绪,活动一下筋骨,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浓厚的节日气氛,对节后的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混乱工作模式,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杂乱无章,有人说是“朝三暮四”,有人说是“自欺欺人”,有人说是“掩耳盗铃”,网友直呼“不太适应”,可见这种调休补假的放假方式难以让人从心理上给予放松,达到休假的目的。

    假期,顾名思义,是人们对放假的渴望与期盼,是人们对忙碌之后放松的期望,因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在制定假期时不应总是闭门造车,而应基于我们的特殊国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

    假期休假安排要想受到好评,必须注重程序开放,注重公众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公众参与决策的诉求越来越强,已经不满足“被安排”了,他们渴望能够在一些决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假期安排要想“人人喊好、个个满意”,必须注重程序的透明和开放,让全社会都有参与权。由此可见,节假日制度之所以受到百般吐槽,原因在于决策者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缺少人文关怀,不够亲民,没有了解到百姓的心声,没有真正的走群众路线。假如2013年节假日安排能够事先征询一下民意,多制定几种方案由公众参与,让公众选择,还会这么受到百般质疑吗?

    假日的设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放假的主体也是全体劳动者,假日制度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假期的具体安排虽然不能“尽人意”,但是也应该充分得征求民意,调动民众参与制度设计,以保证程序正义。劳动者的休息权,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保证。从数量方面而言,一方面,必须落实现有带薪休假制度,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能否考虑增加一些全国法定节假日。从质量方面而言,国家各个层面应该设法为全国法定节假日期间创造良好的治安、交通、旅游等环境,不能将节假日只是当成旅游、消费的“黄金周”,更应让居民享受真正惬意的节假日生活。

    放假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得到休息,从而更有效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其不但是构建幸福和谐社会,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群众不满之时,必有不对之处,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时,多走一走群众路线,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积极主动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让节假日变得更亲民,更科学,也更让人幸福。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