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观点3】李思宇:诺贝尔文学奖,一颗传承文化的火种

    凤凰网文化讯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来源凤凰网)

    从1901年起至今,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化之旅已经行走了一百一十余年。在起初的二十余年里,由于语言与地域受限、主办经验少、影响面小等原因,获奖者多为北欧几个国家的作家,那个时候诺贝尔文学奖所承载的多为北欧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互通,全世界人民互相交流,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传递着全世界文化的正能量。

    去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此后国人更加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关注是谁获了奖,是哪国人,用什么语言创作,作品又有哪些。却很少有人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里所传承的语言文化和地域文化。以莫言为例,他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5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社会普遍贫困,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他的作品大部分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真实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虽然莫言的写作结构是学习西方的,但是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本土的。笔者不禁感叹,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化之旅终于走到了中国。

    近两日,大家都在讨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花落谁家。年年陪榜的日本现代小说家村上春树依然是大热门。另外,由于美国阔别诺贝尔文学奖已有20年,几位美国作家也受到热捧。可是当揭晓结果时,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奖震惊四座。她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从少女时代开始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她的作品写作风格独特,多讲述的是平凡女性的生活与命运,从女人的故事中反映出女性的强大与软弱。由此可以看出,诺奖此次重返英语语言国家,给我们带到了文化的又一个领域——女性。

    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脚步遍布全世界,兜兜转转,带着人们认识各个地区、领域的文化,从而折射出各地人民不同的生活。笔者看来,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像是一颗传递文化能量的火种,每到一处都会点燃文化传承的希望之火,引领更多的人去关注当地的文化,并让更多的人追寻着文化的火种,继续探索文化之旅。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