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邓海建:校方与警方谁在放任谣言?

    近日,有媒体称为侦破宿舍盗窃案,山东滨州滨城区公安局采集滨州学院全校5000人DNA,引发网友热议。有学生表示采集只针对男生,也有专家表示采集成本可能高达50万。随后,涉事学校宣传部长表示采集DNA是配合警方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校方不知道是为了破案,该校已经完成采集3600余人而非5000人。(10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不实之语,是为谣言。滨州学院数千人被采集DNA,当事学校与地方部门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辞:滨州学院称,当地公安机关对学校的说法是要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学校主要是配合警方的工作,并未明确告知学生可以自愿;而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的说法大致是,大量采集学生DNA和今年以来滨城区发生的多起学生宿舍盗窃案有关,而这类案件侦破起来难度较大。很显然,此事的真相只有一个,必然有“人”在信息传达与发布中有意或无意撒了谎。

    更要命的是,即便我们相信这两个版本的说辞都是真相,仍经不起逻辑的质疑。如果警方的说法是事实,《刑事诉讼法》第130条确实明确规定,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可以提取指纹信息,采集血液等生物样本。但问题是,数千人被采集DNA信息,就算多起盗窃案发生在所辖领域,被害人与嫌疑人也不可能动辄数千。如此大面积采集个人DNA信息,在法理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校方的说法是事实,那么,通过短信、微信或口头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去采集DNA信息而没有及时告知采集的责权关系、事实真相,校方对学生因此感到的不解与不安需要担责吗?不声不响地要求学生抽血采集信息,“领了个单子,然后填了填自己的基本信息,抽了点血,就回来了,到现在一直没有消息。”这也就难怪有人要揣测,是不是有人在校外出了事、或者女生新生出了问题等。至于“流动人口数据库”的说辞,显然已经悖逆了公民的认知常识:学院年年都查DNA吗?或者这个城市流动人口都参与检测了吗?

    语出多门的官方解释,令采集DNA事件变得更为扑朔迷离。但不管怎么说,氤氲在事件之上的怠惰思维、信息不对称之上的告知义务,显然已经将当事的警方与校方统统送上了程序正义的烤架。在人体信息保护越来越成为敏感的国际议题的语境下,动辄数千人采血的含混做派,已经不仅仅是办案成本的性价比考量那么简单。执法者如何敬畏法律,校方如何在言行举止中培厚学生的公民意识,此事都是值得揣摩与反思的样本。

    大道不畅,小道必猖。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过著名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数千人被莫名其妙采血,这事儿不可谓不重要;权威部门左右互搏,真相不可谓不模糊;事发于高校之内,舆论的批判与警醒意识更为强烈——面对今日的流言四起,怨得了舆论别有居心吗?到底是为了建数据库还是尽快破案,说谎的地方部门会在严苛的问责中长出“长鼻子”吗?

    比DNA真相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权力部门的“习惯性扯谎”——而沿着它们的品性顺藤摸瓜下去,也许监管部门应该有更多的惊奇发现。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