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梁俊杰:拿什么疏通“中风”的银行服务

    我国第一个“老人节”刚刚流过指尖,却传来老人猝死噩耗。据南方农村报讯,广东高州市一男子代其父亲到高州农信社大路坡分社办理取钱业务,遭遇信用社员工“取钱必须本人”的霸道做派,无奈只能单车推送“中风”老人赴约,最后在双方的僵持中,老翁猝死农信社。(10月17日)

    无独有偶,西安一重病老人同样因“必须本人亲自到场办理”被担架抬进银行大厅办业务,只不过西安的老人得以“安全脱生”,而广东老人却不幸遇难。工商行也好,农信社也罢,都是我国的金融服务企业,却频频上演如此让人心酸、悲愤之事,使本该“你好我好”的银行和储户关系变成了似乎无法调和的矛盾,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媒体试图还原的场景中,农信社职员握着“有关规定”套死板,一幅“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模样,看似在坚守职责,实为霸王做派;拿着“储户是上帝”当摆设,让储户“折返跑”,实为玷污服务二字;站着说话“打针你就拔了针头让他来”,不顾储户身体健康,逾越了职业底线,怎一个“呆”字了得,真是毫无人情可言。从这个角度看,“中风”的恐怕不是老人,而是农信社的服务了。

    俗话说:“有病了,就要看医生。”农信社的“中风”不是不治之症,无药可医,关键是要找出病灶,开好方子。笔者认为,这几味药必不可缺。

    一是多喝“活血汤”,提高职员素质。农信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其形象的好坏、发展的快慢、服务质量的高低等等,都与员工的职业素质息息相关。在这个事件中,有职员服务态度粗暴引发冲突之嫌,也有其工作方法死板僵化激化矛盾之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服务意识不牢靠。如果农信社职员礼貌一点、细心一点、贴心一点、灵活一点、主动一点,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储户的位置考虑和解决问题,那么这样的悲剧就可能避免。要知道,在那个密不透风的柜台里,呆得时间长了,难免闷坏了脑子,多出来呼吸新鲜空气提提神,多学习业务知识活活血,才是正道。

    二是多练“维权操”,维护自身利益。存取款自由,是银行工作的原则,也是公众的权利。从法律的角度看,存款行为就是一个合同行为,双方的地位、权利都是平等的,取款所需的手续无非是双方达成的执行合同的条件。邓某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把代办取款的手续补齐,农信社仍然拒办,甚至出言不逊,就是侵害了储户的权利,而邓某选择了单车推送老人进大厅,最后还因为道歉问题僵持,多少有点拿老人生命当“赌注”,向农信社置气。其实,邓某完全可以选择拨打投诉电话、质询有关负责人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正像新闻中的那个宣传条幅所言“金融知识进万家”,公众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保护自己财产安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救济自己的权利。

    三是多上“通经剂”,完善制度体系。一个行业需要架构一个制度体系来支撑它的运作,就如同人体的经脉,经脉通则气血顺。农信

    社业务流程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的制度,还要执行落实到位。当然,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事物是发展的,往往遇到新情况,照搬制度就显得“苍白无力”、“冰冷无情”,如果真如农信社陆主任所言,“如果确实病重,可派员到现场核实”这样的处事案例,那么就完全可以传递这样的经验,以此来填补制度执行中的漏洞,让制度更显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事实上,农信社和储户是服务与被服务的两个主体,农信社为储户提供便利和财产安全,甚至利息收益,让储户获利,自己从中也可以通过放贷等方式获取商业效益,如此互惠共存,诚不可因一个“中风”的服务打破“双赢”的局面,让自己揪心,公众伤心。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