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邓海建:“摩的摩的”要往哪儿去?

    现如今的郑州街头,只要你在路边甫一站定,就会有四五个骑电动车人喊着“摩的、摩的”。郑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跑‘摩的’的多是进城务工者和下岗职工,现在我们发现其从业人群呈现多元化发展。有些公务员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搞起了兼职。我们曾查到过省直厅局的公务员、后勤人员……”(11月11日《大河报》)

    “摩的”在很多城市就是这么一个角色:政府反对却管不了,市民担心却离不了。在郑州,异常繁盛的“摩的市场”,已经从弱势者自力更生的救济渠道,转变为令人眼馋的发家致富的终南捷径。就像业内人士说的,“摩的”业务每天收入在一二百元,如果欺客宰客,收入更可观,市场自然越做越大。于是,繁华路段或城中村口,“摩的”司机扎堆揽客的景象已经蔚然成风。

    “摩的”赚的都是辛苦钱,风里来雨里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从劳动报酬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羡慕的。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个市场从夹缝中异军突起、甚至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的时候,其背后所隐喻的失责与缺位恐怕也是昭然若揭。一者,它说明城市在治堵层面尚有空间。“摩的”穿梭骑行的市场,常常是耗不起时间又难有更好选择的地方。10月31日,郑州全城拥堵,有市民举例说,从东三街前去中原路华山路,“根本打不到车,坐公交车得一个半小时,而坐‘摩的’半个小时就到了。”二者,它说明公共交通资源捉襟见肘。打车难、公交班次少,加之不少城市还没有BRT类的快速通道,一旦与拥堵因素叠加起来,难免要让市民感叹“寸步难行”。有需求,则有市场。市民的刚需,就是新兴市场勃兴的力量。在这个逻辑之下看郑州“满城摩的”乱象,多少有些不得已的无奈之感。

    最耐人寻味的是,在“摩的”满街跑的时候,监管何在?“摩的”也好、卖“假发票”也罢,这些生意或行当都要明目张胆地吆喝、明码标价地广告,实话实说,查禁不难。但地方部门基本睁只眼闭只眼,要么一阵风、风过无人问,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过于心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需求嗷嗷待哺,真要禁了这些边缘产业,缺漏拿什么来补?在“摩的”问题上,监管缺的并不是能力,而更担心在公共服务无法到位的现实下,管得太严容易忤逆民意。

    “摩的”市场竟然吸引得公务员都倾力加盟,一方面固然说明地方公职人员薪资微薄,但另一方面更足以见证地下市场是如何癫狂。饮鸩止渴,终究会徒留无尽的后患。宽容“摩的”泛滥,长远而言,既暖不了底层民生、也补不了需求短板。在公共生活中,存在未必代表合理,而不合理的存在,一定指向更不合理的权力作为——与其纠结于要不要真心禁了“摩的”,不如提供更价廉物美而顺畅高效的出现选择。繁荣的“摩的”市场,是城市不光彩的名片。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