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李 焱:记者节的“冷”与光棍节的“热”

    进入11月,两个节日翩然而至。一个是名列三大行业节日的记者节,一个是异军突起风声水起的光棍节。

    记者,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不畏权势、以犀利之笔抨击黑暗势力的邹韬奋,与政要平等对话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勇闯战区以身殉职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几何时,这些名记犹如黑暗中的火把、沙漠里的甘泉,被莘莘学子奉为楷模,驱使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义无反顾投身新闻事业。

    但时过境迁,如今青年人的偶像,是福布斯排行榜富豪,是IT界精英、娱乐明星。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兴起,也把传统媒体逼进死胡同。舟曲泥石流让大学生王凯一举成名,媒体抵达灾区之前,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美航客机迫降曼哈顿哈德逊河,最先报道的不是路透社,而是路过拿着手机的行人。“公民记者”抢夺着职业记者饭碗,《新快报》陈永洲事件又使这一行业蒙羞。现在,还有多少人崇尚记者,向往记者这一职业?

    与11月8日记者节的“冷”相较,11日的光棍节却“热”得不得了,几乎与情人节齐名。当初恐怕连马云同学都没有想到,这一普通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日子,会成为全民狂欢的民间节日,进而演变成“中国消费者日”。连李克强总理都夸奖说:“你们创造了一个消费时点。”

    两个节日一冷一热,按说毫无关联,但细细梳理起来,也有一番说词。“冷床冷屋一人睡,何时才有热被窝”,道出剩男剩女的孤独、冷寂。但光棍现象由点到面,演绎成光棍群体、光棍文化,感觉就不一样了。快闪,裸奔,结党,团购……闹腾中透着从众的娱乐精神。记者呢,仗剑走天涯豪气冲天的风光背后,却是职业的困惑、竞争的加剧。“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让这一群体不少人患上焦虑症、忧郁症。电话窃听丑闻、无孔不入的“狗仔队”,为获得独家新闻不惜超越道德底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媒体间暗战之惨烈。

    当记者节遇上光棍节,无论是冷清还是热闹,媒体都要考虑这些问题:如何被大众认可?怎样不被时代抛弃?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行列,这无疑是正确选择,但形式毕竟要为内容服务,讲真话,写实情,不磨磨蹭蹭,不遮遮掩掩,不吞吞吐吐,不含含糊糊,被大众接受信任也就顺理成章了。通俗点说,网络时代,媒体能把热衷过光棍节的一批人吸引过来,才算办到了“亲民”。

    当记者节遇上光棍节,还要请媒体关注一下日益膨胀的剩男剩女群体,关注一下“北大荒”、“电车男”和无法与异性正常沟通的“御宅族”,把目光投向现象背后诸如人口比例失调、城乡差异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请忙于上网购物、玩游戏,迷失在微信莫辨真伪信息中的新新人类,抽空一眼主流媒体怎么说。毕竟,要得到确凿新闻,还是要看一看“新华社电”。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