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朱永华:农民受到尊重,种地才能体面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据1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历史中,农业一直被视为立国之根,历史上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几乎都与农业有直接关系,“务农不稳”更被视为至理名言,但尽管如此,农民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几乎就没有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包括很多农民自己都为“修地球”感到自卑,尽管我国自有史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但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职业”,只不过是“种田吃饭”繁衍生息而已,因此,在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既得不到国家的政策扶持,更谈不上能够种田致富,农民始终和贫穷相伴,自然也无法赢得社会的尊重,无法奢谈什么职业体面。

    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中央连续10年的“1号文件”关注三农,农民种田不但被彻底免除了“农业税”,反而还能拿到国家种粮补贴,国家对于三农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农民依靠种田致富已经不再是“神话”,尽管如此,由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限制了农民种粮致富之路,种田不再是很多农民的主业,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力成了城市的“农民工”,真正的以种田为主的农民反而出现了“青黄不接”,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人们传统观念上对农民的缺乏尊重甚至“瞧不起”,使得很多农民的下一代已经把融入城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农业生产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洗牌”的发展格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谁来种地”提升到发展农业的高度,提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与日前中央提出建设有“乡愁”的城镇化完全是彼此呼应。

    显而易见,谁来种地不是问题,问题是要让种地有效益,要让种地的人感觉“种地”是一项“体面的职业”,在一般人的眼里,职业的“体面”来自于社会的尊重,能否得到社会尊重,职业收入多少往往视同于受尊重的标尺,尽管这种价值判断有问题,但如果要让低收入群体受到社会以及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显然不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职业体面,还有,职业体面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包括其就职和居住的环境等诸多因素,中央提出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在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传统文化方面,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由此可见,按照这个思路去逐项改革和落实,让种地的农民,不但可以像务工经商那样有着体面稳定的收入,居住和职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民俗和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在政策或职业地位方面又能享受到国家的支持和特殊保护,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其职业自然也就有了“体面”。

    应当说,较之过去和历史上的农民相比,如今的农民无论是衣着、居住和从业状况也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高挽裤脚的“农民伯伯”,而且很多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比一般的城市居民差,但是,在居住环境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部分农村与所在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某些相对偏远的农村更有意无意的被城市发展所“遗忘”,实际上,这种城乡发展“失衡”,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更有城市管理者对农村农民缺乏尊重的心理驱使,要让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首先就需要广大城市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我们“传统文明发源地”农村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让农村尤其是相对偏远地区的农村面貌有一个质的改变,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更能提高社会对农民的尊重,进而带来“种地”职业的体面。

    其实,现代农业科技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设备的投入,农民种地已经不全是“汗滴禾下土”,从劳动强度上看,远低于城市的建筑、环卫等行业职工,但受到传统观念思维的影响,农民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不尊重甚至歧视农民的行为不但会出现在城市街头和一些市民群众的言谈话语中,包括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上门求助的农民也缺乏热情,甚至肆意侵占农民利益,不仅这种观念需要改变,这种不尊重农民的现象也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一方面我们耕地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一方面对农民职业的歧视让很多农民对种地看不到希望和“奔头”,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与人口需求的矛盾又更加突出,要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中国粮,唯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和职业尊严,让农民感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补上三农这个发展“短板”,让农民受到全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让农民拥有职业的尊严与体面。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