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果 冻:华南植物园应该如何教育公众

    昨天的一条新闻说,华南植物园经常遇到一些“无良”游客。比如药用植物园内,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植物被盗去“煲汤”,而黄花梨树干被锯、野生兰花被“顺”走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最离谱的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黑沙椤的嫩芽竟也成为“猎取”目标,有一回工作人员将正在掐苗的一位游客抓个正着,“作案者”称,是想将其带回家炒菜。(昨日《广州日报》)

    有网友戏言:“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游客吃国宝”。放在远古,神农说不定也吃了不少一级保护植物,只是时移世易,环境变化和人类破坏下,物种灭绝速度加快。除极少数例子,比如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出于保护原住民文化的目的,允许其小规模捕鲸,大多数情况下,古人、边民能做的事,今人是万万不能做的。比如你要是吃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或熊猫肉,是要捉去坐大牢的。

    园方表示,为了应对游客甚至小偷的各种行为,除安装数百个摄像头、加强监督,遇到严重破坏珍稀植物的行为报警外,只能依靠游客自觉。似乎可以做的事不多。不过,我看完新闻,心里倒是有些疑问:作案者“以为可以摘”,他们是多大程度上“蓄意破坏”?假如满足口舌之欲是一种低层次的需求,偷摘偷挖有违公德,那么,帮助公众提高意识,培养人与珍稀植物间的亲近感,让游客不忍砍挖,更别说拿去下锅,以疏导代替围堵,是不是可以做些文章?

    防止公众破坏植物,方式可以有好几种:晓之以情可以说“小草睡着了,不要打扰它”;劝解无效之下也可使出绝杀技“已喷农药,后果自负”。植物园本就是满足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地方,偶有“犯规”动作,只要不是存心破坏,用眼、鼻和嘴来认知植物无伤大雅,创造更多机会让游客体验植物的气味和味道,而不是拿去下锅,也能更好体现植物园的价值。我曾参观剑桥大学植物园,里面用七八米长的育床,将小麦200年的进化史展示出来,看到物种生存演进殊为不易,对一草一木生出恻隐之心是很自然的。像这“黑沙椤”,历经几亿年进化,知其珍贵,但如何将之转化为观众的直观感受和保护之心,需要动些脑筋。

    《一级保护植物被人挖回家炒菜》的新闻标题之下,媒体和网友一致谴责缺德者干的这码子缺德事。华南植物园借新闻出街,呼吁公众爱护园内珍稀植物,目的算是达到了,也说明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给珍稀植物一个安身之所。但说到这一茬,几年来许多广州市民总有一个心结,如鲠在喉。那就是2010年华南植物园涉嫌在园内兴建别墅,据媒体报道,自开工起就一直未能向有关部门提交用地规划证、建设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材料,属于违章建筑无疑。

    华南植物园当初回应说,别墅不会用于出租给个人,主要发挥招待来访科学家或者学术会议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建筑,也一时传出要拆除,但直至今日,这些涉嫌违建别墅依然“企硬”,无任何下文。植物园是公共土地,也是研究之所,不是度假之地。建好这么多年,到底有多少科学家入住、利用率如何、管理和运营支出是多少,是不是应该接受公众监督?“公器私用”不可取,在这一点上,挖珍稀植物不对,私建违建也不对。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