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叶祝颐:关键要让人体会到“无车”的便利与乐趣

    去年11月11日,广州市编制的《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明确表态,一旦实施环境应急,他将第一个带头停驶公务车,坐地铁上班。1月7日上午,他以实际行动履行了承诺。市长陈建华与副市长欧阳卫民等人坐地铁上班。而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坐公交上班(1月8日《南方都市报》)。

    近段时间,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针对于此,广州市出台《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市长、副市长带头停驶公务车,坐地铁、公交上班。这对于引导市民改变出行观念,缓解交通拥堵,减轻环境压力,节约社会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本质上讲,领导体验坐地铁、公交,只有象征意义,并没有导向意义。

    其实,政府倡议不开车,领导体验坐公交、骑自行车、步行上班,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但是笔者注意到,政府的做法多停留在领导做表率的层面,较少作出具体的规定,拿出实际动作。在公车改革步履维艰、人们都希望拥有私家车的今天,市长一天两天坐地铁、公交,市民一天两天不开车,并不难,难的是政府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减少汽车对环境的伤害,对能源消耗的压力。

    对此,政府一方面要下决心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让领导坐地铁、公交上班成为制度常态,而不是局限于空气严重污染时领导才应急停驶公务车。这是因为,公车过多不仅影响环保,浪费能源,而且容易衍生腐败,损伤政府公信力。减少公车数量与使用频率,既是公共权力部门的环保责任,也是减少纳税人负担的一条路径。从一些地方封存部分公车的经验看,既然减少部分公车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各公共机构完全可以参照“每周少开一天车”的比例,减少公车,避免公车浪费,引导“无车”交通潮流。

    如何减少公车呢?这个问题探讨得不少,比如,节假日封存公车,给公车设立颜色标志,公车夜间召回,拍卖多余公车,等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官本位思想作怪,或者说执行者本身决心不大,内部监督措施并没能阻止公车泛滥的脚步。所以,要切实化解交通矛盾,保护环境,就要下决心减少公车数量。健全问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从约束财政支出,监督政府采购抓起,从严把握新车审批关口,严防公车配置超标,切实减少公车数量。这将比市长一次两次体验坐地铁、公交的效果更好。等到公车超标了,再谈封存公车、禁止公车私用,体验“无车”,那都是掩耳盗铃。

    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创造民众“不开车”的交通环境,引导民众“不开车”的社会氛围。这既需要政府继续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倡导公交优先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坚持公交低票价政策,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公共交通经济实惠、效率高、安全舒适的优点;也需要政府重视自行车族与步行者的权利。比如,恢复设立专门自行车道,规范人行道设置,保证自行车路权,推广公共自行车,让人切实感受到坐地铁、公交,骑车出行的乐趣。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