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朱永华:公务车实名上路值得点“赞”

    在南宁街头,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公务车车身已经贴上“公务用车”标识。从今年开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公务用车“实名”上路,138辆公车车身全部粘贴“公务用车”标识,并附上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据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很多年来,公车私用一直饱受公众诟病,对于公车私用的治理,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一直都没有中断,但从治理的效果来看,确实难以让人恭维,公车私用在很多单位还是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公车私用在年年治理却又较普遍存在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对公车私用的治理存在“叶公好龙”,实际上,能够经常公车私用的除了司机“擅自”之外,大多都是单位领导及近亲属,普通工作人员能够公车私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往往也是“搭便车”,因此,治理公车私用其实就是“剥夺”单位领导私自用车的权力,要让领导对对自己的这种“特权”开刀,并且还要“动真格”,可想而知不是件容易事。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一些单位领导虽然强调禁止公车私用,甚至不乏屡屡出台“红头文件”,但真正首先“爽约”的往往还是主要领导,领导不能首先做到“自身硬”,对司机“擅自”或单位工作人员的公车私用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被群众监督发现甚至拍照上网引起围观,几乎就没有单位会自己主动查处;广东有位监督公车私用的“著名”老人叫区伯,十几年来一直用手机拍照举报公车私用,尽管他对媒体直言现在举报的环境有很大改善,地方主要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也对他的举报很重视,但公车私用的现象依然还是“一抓一大把”,不仅大多被举报单位以种种理由否认是“公车私用”,真正对其举报有回应的甚至不足十分之一,而且现在的公车与私家车几乎没有区别,各地方取消特殊车牌号码之后,让监督更是无从下手。

    还有一些地方对于公车私用的监督有意识的回避群众,南方某地不惜动用大笔公款,给每辆公车安装GPS定位系统,看似对公车私用动真格,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这种自己人监督自己的做法无疑是“保护”公车私用,事实上在全部安装GPS过后直到如今,也没有媒体报道究竟发现了或避免了多少公车私用。实际上要避免甚至杜绝公车使用,最简单有效的做法无疑就像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给公车贴上实名标签,让公车实名上路,把监督权坦诚交给群众,对群众的举报“一个不放过”。如此简单易行的做法很多地方不去做,却热衷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目的显然就不是真正的治理公车私用,而是虚张声势,制造治理公车私用的“烟雾弹”来掩饰公车私用。

    有很多媒体评论指出,治理公车私用不缺技术不缺方法,缺的是地方政府部门领导的表率和真心,像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实名标签几乎就能解决问题,让公车带着实名标签上路,是否公车私用群众很容易进行辨别和监督,也彰显了这个部门领导对群众监督和治理公车私用的真诚,并且投入还很微小,更体现出了厉行节约。显然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一系列禁令的实践表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公车过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避免或杜绝公车私用无疑也是减少浪费和转变政府作风的切实方式,因此,既不能只是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枝独秀”,需要更多的复制和推广,更要防止“一阵风”的流于形式,笔者以为,公车“实名”上路,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并形成长效制度,将所有公务用车同某些专用车辆一样,在全国形成明显统一标识,让公车出门就能坦露在群众的目光之中,即使在全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之后,这样监督公车私用的措施也不会“过时”。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