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王传言:“井底老人”重操旧业让救助无地自容

    随着井底人系列报道,长期生活在井下的他们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并得到了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上周,河南商丘的全老太因身体原因放弃了政府为其安排的敬老院工作,回京继续捡破烂,这一次,她和爱人选择租住在地下室。(1月23日《京华时报》)

    全友芝老人进入公众的视线,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其受到家乡政府的救助,更是因为媒体的报道;而其再次回京重操旧业,还是来自于媒体的救助。从其居住在井底依靠捡破烂为生到被救助,再到最终又重操旧业,在她的人生历程中,都不难读出救助方式的不及时以及不到位。所以,当“井底老人”全友芝再次因为重操旧业进入公众视线的时候,最应该汗颜的应该是救助方式,这种救助方式因为没有考虑到老人本身的实际而变得只能救火,而不能从长远解决老人的问题。尽管这样的救助方式本身就应该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没有媒体报道的过去几年里,“井底老人”一直居住在北京的井下,捡拾破烂,聊以度日。那么,在这些年里,其家乡政府商丘到底有没有进行过老年人救助工作,是否有过这样的信息统计,是否有过找寻这样的老人的举动。这些都是疑云散布在公众的脑海中,假如商丘政府相关部门有过这样的信息统计或者救助举动的话,其措施又都是什么?因为对于老年人的救助方式理应属于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对于老人过去在北京井下居住这么久的时间,当地为何没有发现,无论是附近的居民还是辖区的相关部门,居民的视而不见可能只是一种道德表达,但辖区相关部门的毫无察觉也是一种责任缺失。

    随着事件的曝光,商丘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而这样的行动背后到底出自何种动机尚值得商榷。一方面,相关部门的如此积极行动,为何仅仅是在媒体曝光之后,是否有着灭火的嫌疑?另外一方面,相关部门的救助是否经过了严格的程序,是否有着长远的考虑?因为在全友芝老人被安排到敬老院工作后,其因为没有力气,为何要让其做和面的事?从这两个方面都不难看出,相关部门的救助方式其实有着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存在着天然的灭火倾向,仅仅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外在形象而进行仓促的危机公关,而正是因为如此倾向的存在,让“井底老人”仓促之间进入到敬老院,又最终确定不合适,这样的过程理应汗颜。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地方政府对于这样的边缘人群的救助如果仅仅局限于表面功夫,“井底老人”再次重操旧业的可能性极大,而这样的结果就已经表明救助方式的失败。而失败的救助方式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消费了公众的期待,更是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如今,“井底老人”全友芝依旧流浪在北京,只不过租住了地下室而已,捡拾破烂依旧是其工作,但其过得却从心理上开心十足。救助方式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如果不切合实际,如果不从被救助人的内心出发,结果就必然会注定失败。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实用资讯
热点专题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