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赵红信:红包不应是充满算计的“人情经济学”

    发红包,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之一。然而,如今这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一大负担。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了102名市民。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今年共发出了超过1000元的红包,单个红包里最多放入超过500元的人也占了四分之一。而红包的流向主要是家族晚辈。(新京报2月3日)

    红包最初的意思是压祟,保佑人们平安度过一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符号,与金钱多少本没有联系。物质匮乏的年代,压祟主要局限于成人之间,晚辈基本上被排除在外。人们的腰包鼓起来后,表面上是送个晚辈红包,实际是让成年人看的。因此,很多人调侃“红包拿来,爸妈给你存着”是童年最大的谎言。这是因为,红包一直都是充满了精心算计的人情经济学,红包的多少不但是面子问题,也是亲朋间的人际关系投资。

    其实,送谁红包不送谁红包,送给家长还是送给孩子,送得多还是送得少,是送红包者最头疼的事情。这时,要衡量自己的经济基础,又要看关系的亲疏远近,还要看身份的富贵贫寒,更要看是否有利益往来,红包的厚薄需要经过多次理性计算,甲多一点,乙少一点,丙则不变,最终取得一个人情、面子、关系和利益的脆弱平衡。这是一个殚精竭虑的过程,多少次愁眉苦脸,多少次辗转反侧,都是为了送红包那一刻的复杂呈现。

    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化,社会关系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已经出现了不同任何以往的新鲜异质,那就是熟人社会的老去和陌生人社会的成长,让国人不知道应该推陈还是出新,所以才会出现动辄数百元数千元的红包,既送不起又收不起。遵循传统,可红包的压祟意义早已面目全非;追求时髦,送钱再多也是庸俗的情感表达。表面上看,国人在尽力将红包的厚薄拿捏到好处,背后却是对传统血缘人际关系式微和新型权利人际关系滋长的迷茫和无助,每个人都像不知路在何方却一直在等待的戈多。

    在这种情况下,将红包当成传统复兴或当成陋习摒弃,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春节等传统的变化发展是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无法重回过去,无法别开天地,只能随着时间和生命的流逝慢慢变化。故此,最合适的办法是改良包括红包在内的春节习俗,用旧瓶新酒的形式让春节时髦起来,并跟上时代的观念和思潮。例如,红包可以回归压祟本义,也可以变成送花送礼品。鞭炮烟花可以改为其他庆祝形式,以免恶化空气加重污染。磕头等自我矮化的陋习可以文明起来,符合现代权利观念。

    毋庸置疑,红包、春节等熟人社会形成的传统习俗,要想在陌生人社会继续发展壮大,并一直承载国人心底的乡愁,必须通过渐进式改革跟上时代并时髦起来。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