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辛丙军:何为德智体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5-26 14:44:54 责任编辑:霍骋远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老话题,如今却又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又得必须注重的话题。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已经确定,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世纪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全面落实这一教育方针。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如此艰难,其中就有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乏正确而全面认识的原因。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一 “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首先必须要有“德”。没有“德”,就将是一个“缺德”之人,不仅可能不被社会所接受,而且也可能成为社会的罪人。

    学校中的德育,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德”的方面健康发展。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第一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不能有丝毫懈怠的重要任务。

    按照一般理解,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目标理想教育、纪律法规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等。从根本上说,它应该是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个活动中的课程。它是既需要教师教,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的课程。这还很不够。德育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才、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国家才可能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

    二 “智”,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智力、能力。这是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与发展主要条件。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是人才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智育”应该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目前,中小学中普遍重视“智育”。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工作压倒一切,学校的全部工作几乎都以教学为中心。有些地方甚至喊出了“质量就是生命”的口号。如果这里说的“质量”是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那就对了。实际上,这里说的“质量”就是考试分数。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上学,成天就是书本、作业,没有休息、没有娱乐。以教学为中心实际上成了以“应试”为中心,还哪里有“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不是在培养人才,实在是在“误人子弟”,“摧残人才”。

    “德育”与“智育”同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德育”应该是“智育” 的支撑。没有“德”的“智”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有才无“德”,可以说仍然是一个“废物”,甚至还可能是祸害。

    “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渗透、互相作用的。“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思想方向正确、有道德的人。“智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造就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两者的目的都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德育”应该渗透到“智育”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智育”过程必须体现“德育”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智育”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德育”的主渠道同样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须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每一个环节中。那种“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德育就是给学生讲讲大道理”;“智育是任课教师的事”,“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等等,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解。

    三 “体”在“德智体”中应该是基础。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成不了。再有高尚的道德,再有高深的学问、再有多强的能力,仍将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对社会也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用、多大的意义的。尤其我们的学生现在都还小,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体”,不能简单理解为“身体”。它不仅指身体健康,没有病,而应该是“身心健康”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育,也不是单纯指课表上的体育课程,应该是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的综合过程。现在我们的“体育”,往往比较强调身体方面的训练,比较重视竞技成绩。学校往往把竞赛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素质教育的成果展示。这种做法,说明对“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体”缺乏正确的理解。现在我们的学生,不仅身体素质较差,而且各种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没有很好地养成,健体保健常识非常缺乏,心理素质更是存在许多相当严重的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塑造人。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