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新闻

“找找人吧”:折射“熟人社会”的潜规则

来源:河北日报  2014-11-24 15:45:26  责任编辑:霍骋远

    看病“找熟人”、孩子上学“拼爹”、求职“托门子”、升迁“打招呼”……如今,社会上很多行业、领域,不分大事小情都有潜规则存在。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原付川 实习生 闫明 王琪

    “找找人吧”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社会潜规则

    “工作升迁要求人,到医院看病要求人,上好学校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原本正常靠制度、靠法制办的事变得几乎件件要求人……”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曾以《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为题进行发言,抨击办事求人现象,频获掌声。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法治”成为高频词,该话题再次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周新生的观点之所以至今仍引起广泛关注,就是因为目前“遇事找人”的潜规则已经充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关系几乎成为常态,不这样做就不踏实、不安心、很焦虑,“找找人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前不久,邢台县法院巧妙利用“人情”调解了一起财产纠纷案。两个生意伙伴因财产纠纷到法院起诉,双方都托人找关系。在人情推不开的情况下,法官让说情人做各自当事人的工作,最终依法调解了这起案件,避免了“关系案”。“法院要坚决杜绝‘人情案’,但‘遇事找人’心态太普遍,个别时候实在难办,而又要保证依法办案,这让我们颇费脑筋。”邢台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董英辰深有感触地说。

    上述案例虽属无奈之举,但恰恰说明,人们已经对潜规则心照不宣。

    不久前,网上有一项“你对求人办事怎么看”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曾求人办过事,有70%的受访者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

    “找找人吧”是典型的破坏规则

    “我在医院工作30多年,托关系找我带着看病的超过一千人次。”在省会某医院工作的副主任医师李英敏告诉笔者,熟人找她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排队等环节,图个方便快捷。

    “潜规则大行其道反映的是一种‘捷径心态’。”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王彦坤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社会环境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念是“捷径心态”的“幕后推手”,而法不责众的思想又为“捷径心态”提供了保护伞,使人们绕开规则的逐利行为受惩罚的风险降低。久而久之,不找人很难办成事,找人确实好办事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不守规则者得到好处,遵守规则者吃亏,形成“破窗效应”,进而造成更多人不讲规则、寻求捷径。

    走捷径是人的本性使然,并非国人所独有,为什么国人表现更为突出呢?

    对于这个问题,石家庄市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主任申玉兰指出,这不能不说到“捷径心态”及潜规则盛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国长期处于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以熟人情感代替规则公平,就会使公正的天平在人情中发生倾斜。从本质上讲,是人治思维在作怪,在某些领域,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再加上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政策执行的弹性,使得权力寻租成为可能。

    申玉兰认为,一个社会的规则,应该被刚性执行,让不守规则者付出代价,才能让公众养成规则意识。规则长期被无视,或被“软执行”,久而久之,规则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在执行上,就会慢慢变成一种摆设,自然遵守规则的人就越来越少。

    “找找人吧”须破除习惯性思维

    “近年来,反四风、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规则越来越明确,规则意识越来越增强,公权的边界也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法治逐渐成为全民信仰,法治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制度化建设不断健全,潜规则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失去生存空间。”申玉兰说,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想破除“找找人吧”的惯性思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涿州市第二幼儿园园长郑洪玲深有同感。该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面向全市招生。为摆脱各种托关系入园的困扰,该园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排队入托法——孩子能否入托,均按报名当天家长的排队顺序。该项规定已实施6年,目前,大家都认同这一“明规则”。但很多亲友还是因为没有沾上潜规则的光,而对郑洪玲颇有微词。

    “个人价值观的重建,是彻底清除人们思想上‘熟人好办事’的惯性思维的第一步,要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与规则意识的培养。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成本高、见效慢,事实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乃至体制。”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彦平认为,对规则的敬畏尊重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只有让讲规则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自觉,才会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规则、遇事找规则、解决问题用规则、化解矛盾靠规则的良好氛围。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