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动态

刘凤敏:把脉“熟人社会”,正常规则都去哪儿了?

来源: 2014-11-24 16:06:08 责任编辑:霍骋远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曾以《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为题进行发言,抨击办事求人现象,频获掌声。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法治”成为高频词,该话题再次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周新生的观点之所以至今仍引起广泛关注,就是因为目前“遇事找人”的潜规则已经充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找找人吧”已经成为一种习惯。(2014年11月24日《河北日报》、新华网)

    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关系几乎成为常态,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哲学”:“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没有关系的找关系,找了关系就没关系”,倘若不这样去找关系,办事就不踏实、不安心。这种现象折射的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潜规则——遇事找人,为何“办事先找熟人”会成为老百姓的惯性思维?而那些原本可以靠制度、靠法律等办事的正常规则又都去哪儿了?

    从现实来看,很多人为了方便走捷径,都信奉着“找熟人,好办事”潜规则,小到减轻违章处罚、小孩上户口、就医看病挂号,大到企业办事审批、调动工作,不少人一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先找熟人打个“招呼”,久而久之,造成更多人撇开正常规则寻求捷径,使公正的天平在人情中发生倾斜。正如石家庄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主任申玉兰所说,从本质上讲,这是人治思维在作怪,在某些领域,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再加上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政策执行的弹性,使得权力寻租成为可能。实际上,一个社会的规则如果能够被刚性执行,让不守规则者付出代价,那么公众才能引起重视,从而养成规则意识。社会正常规则长期被无视,或被“软执行”,不能真正落实在执行上,那么这些规则的归宿只能变成一种纸上或墙上的摆设,遵守规则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透析“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其背后是一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使“不找人很难办成事,找人确实好办事”成为普遍现象。这种单凭关系行政办事,直接影响阻碍着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使本土企业因为“审批办事要找熟人”而被迫外迁,也让外来的企业“望而却步”。纵然,“找关系、走后门”的现实背后有着千百个理由,但这千万个理由却成不了逃避难题、逃避现实的千百个借口,我们必须正视“找找人”这道坎儿,破解“熟人社会”这道难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率先打破机关部门和公务员中的“人情风”,打破“重关系、轻规则”的思想意识,从“安稳塞责”中跳出来,从“狭隘排斥”中跳出来,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强化培养规则法治意识,制定惩戒措施,努力消除重人情轻规则、办事习惯找关系等不良风气,真正关“后门”、开“正门”, 让讲规则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自觉,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规则、遇事找规则、解决问题用规则、化解矛盾靠规则的良好氛围。

    毋庸质疑,办事找熟人,熟人好办事已经成为“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关系网络的作用仍然在发挥,但办事找不找熟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事时人们所面对的制度的刚性。很难说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导致“熟人社会”愈演愈烈,还是由于“熟人社会”的逐渐形成限制了制度的革新与生效,或许是两者都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有当制度的执行能做到是不是熟人来办事都是一样的效果,人们逐渐意识到熟人关系没有用时,才能真正使规则正常运行起来。当今,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时代呼唤着法治社会的到来,一个高度法治化的社会,法律制度凭借其中立性、公正性、权威性承载着社会成员最普遍的信任。我们要用法治从根源上改变中国人一有事就托关系的社会现状,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人民增强对制度、对法律的信任,并熟知该如何运用法律对自己加以保护,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规范社会秩序,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我们相信,一个法治社会是值得人们信赖与期待的。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