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石:从大学生自杀的警钟中反思

来源: 2015-01-03 09:08:36 责任编辑:霍骋远

    12月25日是圣诞节,西南政法大学官方微博却把头像换成了黑白色,因为就在24日晚8时许,该校民商法学院的“才子”聂兆威离开了人世,并在去世前留下遗言诗句。(腾讯网)

    当大学生自杀已不再成为新闻时,可以想象在公众的心理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惋惜到震惊再到悲哀,而最终应落脚为反思,为何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他们的这种行为又应负有怎样的责任。笔者认为,年轻生命的陨落,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固步自封的大学教育。自古以来都说,教书育人,但现在的大学中,教书很多,育人却不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是空谈理论,不着实际,没有进入到他们的心灵。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适应将来,就应该从他们将来融入社会为切入点,认真分析,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以招生数量为首,不断的进行扩招,而生源扩招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却停滞不前。

    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看看现在反映青春生活的电视、电影,大多渲染的是“贵族文化”氛围,而缺少反映奋斗、拼搏、朴素、进取的题材。很容易让学生把它拿来和现实进行对比,自然产生悲观心理,冷漠生命的文化氛围很同意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淡化。悲观、漠视生命、心灵空虚也就成了自杀情绪的催化剂。

    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学生拼命学习,却越来越没勇气面对未知的将来,出点小问题就留遗书寻短见。只抓学习的同时,社会各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