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东方:大学教育需“德”“法”并举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2-27 15:00:24 责任编辑:霍骋远

    连续两年,江汉大学的情侣小刘和小曾都选择了相约在武昌火车站,以春运“小甜橙”的角色提供志愿服务。在春节来临之际,这样的一幕既让人浑身都是暖意,也让人对代表中国未来的群体心生更多希望。

    过去的一年,不少被舆论持续关注的新闻都跟大学生有关。“复旦投毒案”二审宣判,受害者的命运令人唏嘘,而林森浩的来路也值得全社会反思。同样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学子,为何有些人没有生长成法律的守护人与道德的修炼者,有些人却能够身体力行地诠释青春的美好和对道德的尊重?这一群体的法治观与道德观,应当引起人们深层的思考。

    天之骄子固然是知识的精英,但知识的富有不等于观念的跟进与精神的追随。就树立法治观本身而言,不仅要形成一种思维观念、精神诉求,更要化为一种行为的践行。而法治观缺失的学生们,往往把学习法律法规仅仅视为学业分数,在名利的诱惑与情绪的支配下行为失范,走向违法乃至犯罪。

    还要看到,当代有的大学生在道德观上出现沦落与迷失。道德不仅关切人们社会交往的伦理诉求,更关注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崇敬。在国家层面,它化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在变幻迷离的社会思潮涌动中,少数大学生受消极落后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加之思想狭隘偏激,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诱惑下,容易在逐利与追名中放肆,逾越法律底线。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最活跃、知识最丰富,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更是这个国家能否走上法治轨道、占领道德高地的关键所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更是道德的底线。依法律重器治国理政,凭道德良心让社会和美,显然,“法治”与“德治”在内涵要求上的取向一致,其基本目标指向也是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现实中也只有互相砥砺,才能相得益彰,共促社会发展和进步。

    那么法治与德治,如何落地生根、植入人心?

    当下,培养大学生法治观与道德观,应采取“德”“法”并举之策,即把法治精神培养和道德品行养成紧密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他律和自律的紧密结合。工作重点是要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德”“法”同育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不仅要进一步推进德治与法治内容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更要从路径选择、载体建设和手段方式创新上,使德治与法治理念一起入脑入心。同时,还要从优化教师队伍着力,切实发挥师德的模范引领力;从实践的平台上,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和自我内化能力。

    总之,只有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与包容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对“德”“法”的崇敬化为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践行,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一群有修养、懂规则、守法纪的合格公民。

相关新闻

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党委政治责任

2015-02-08 13:46:0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工作的高度重视。

评论:放羊式的大学教育该改改了

2015-02-06 16:20:55

1月底2月初,武汉不少高校陆续通过信件、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有的学校还在学生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家长邮寄新春贺卡,附带其期末成绩单;有高校要求家长在成绩单上签字,辅导员还将进行电话确认……

大学贵在涵养、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积极健康的人格

2015-02-05 20:20:19

大学培养的是社会精英人才,他们肩负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人才的使命,因此他们必须是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的人,是具有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化的人。袁贵仁同志强调“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师者何为?

2015-02-05 20:18:18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在于他与人之成人紧密关联,与社会文明的传承发展紧密关联,在于他用知识和信仰垒就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阶梯,凝汇起一个国家兴盛昌明的不竭动力。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广大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