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男童事件”,救助站只担15%的责任?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6-10 08:18:09 责任编辑:霍骋远

    日前,河南信阳市政府处理“干尸男童”王志强事件工作组,向家属公布了本案的责任划分:死者王志强自身患恶病承担70%的责任,死者父母监护不力承担15%的责任,救助站管理过失承担15%责任。(6月9日《新京报》)

    按照这份责任清单,王志强之所以沦为“干尸男童”,大概主要就是怪自己身子太不争气了。

    这个结论是冷血而残蛮的:第一,它似乎默认了一个事实——老弱病残去救助站,等死的风险太大,因为身患恶疾的公民,救助站是不负“主要责任”的。那么,救助站既然不能救助弱势者,它的价值与意义何在?第二,就在不久前,地方政府给出了“处理意见”,警方、民政、医院相关部门18人被追责。既然如此众多的公职部门存在“失职行为”,那么,生命需要多么彪悍,才能闯过死神之关?

    从走失到干尸,几乎在每道关口,都盘旋着“失职”的秃鹰。最终,孩子惨烈而死,却被判自身及家属承担85%的责任,这份责任清单,着实把公权责任撇得清清爽爽。更奇葩的,是赔偿金计算方式:根据这份清单,死亡赔偿金20年共487829元,丧葬费是19402元,交通住宿费1万元,王志强父母双方的误工费42410元。这个总数看起来还算正常,但乘以15%的责任比例,就剩下区区几万块钱。问题是,不管救助管理责任是“一成”还是“零点一成”,因为这种责任而造成的误工等损失,也可以如此“分摊”吗?

    一连串的失责,只须担责15%。这样的自查自纠,在死亡赔偿上,耗尽了生命的尊严。一个孩子死了,最严肃的处理,也只是点到“撤职”而已。更要命的是,背后氤氲的诸多疑问,依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孩子有没有挨饿、救助运转程序有没有明显BUG、“救助不力”的细节究竟多么不堪……这些问题,仍是猜想。唯一有案可稽的,是去年12月,信阳市救助站将一名17岁患病走失男子何正果送入信阳市精神病院,男子以无名氏的身份“猝死”于精神病院。信阳市民政局以“工作人员没有恪守准则”为由,予以救助站站长李明停职处理。救命的地方,屡屡诡异惊悚,与今日“15%”的责任,当真是相映成趣。

    制度的完美,堵不上实践的漏洞。去年,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热映,公安部明确否认了影片中“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的说法。相关部门甚至多次重申,“儿童失踪案须按命案侦破”。至于救助制度,从未缺位,甚至北京、广州、郑州、宝鸡等地,都已建立专门的流浪儿童救助中心。那么为什么,王志强还是死在救助之后呢?眼下而言,也许这个“15%”的责任,准确无误地表白了少数基层儿童救助行动的“真心”。

    不过,既然有了大张旗鼓的问责,又怎么对得上不到两成的责任分担?有关这个谜题,起码还须搭配一份有说服力的“情况说明”。

相关新闻

“干尸男童案”遭追责 18名工作人员受警告等处分

2015-06-01 09:12:10

核心提示|今晨,大河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获悉,信阳市纪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卫生局联合调查组公布信阳市救助站13岁少年王志强被“活活饿死,尸体成干尸”事件调查结果。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二),新天伦老人养护院院长蔡正红向前来查看的信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反映,王志强不主动吃饭,身体瘦弱,工作人员答复让其进行观察。

90斤孩子走失半年成30斤干尸 警方今日进行尸检

2015-04-29 09:37:40

家属称其“伤痕累累,形如干尸”疑遭虐待 信阳警方今日进行尸检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有网民发帖,称其儿子王志强在走失半年后,被发现在信阳市民政局救助站死亡,“孩子伤痕累累、形如干尸”,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信阳市民政局救助站值班室工作人员向京华时报记者证实,去年10月,救助站确从老城派出所接收了一名走失男孩,即王志强。

浙江东阳广告高炮上挂一具干尸 警方正在调查

2014-03-28 17:25:18

昨天晚上6点左右,一条有关“东阳发现干尸”的消息在新浪微博被频频转发。有网友透露,发现干尸的地点,在东阳南午岭的一个高炮里。很快,东阳警方、消防都赶到了现场,费了好大的劲,搞来了云梯车,直到下午5点左右,才把尸体从“高炮”上弄下来。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