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历史担当和责任自觉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7-31 17:20:09 责任编辑:霍骋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清晰阐释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文艺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确立了基本遵循。高等艺术院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艺术创作的重镇,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挥艺术院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历史担当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坐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艺术创作的题材日趋多元,艺术创作的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精品不断涌现,艺术创作助推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当下中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发展处于关键期,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时,我们更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重塑道德中国、精神中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好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但毋庸讳言,时下的艺术创作,“量多质低”,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仍然存在。艺术创作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我们需要创作更多经典的“标本级”的、体现艺术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优秀作品鼓舞人,实现作品与心灵共鸣,与情感共舞,与生命共融。

    我们需要深度思考“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如何创作?”

    我们需要紧扣时代主题的艺术创作本真,大力促进艺术院校发挥历史担当和崇高使命,不断加快探索中国艺术创作的现代之路,推动全国艺术院校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精品,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大繁荣大发展。

    第一,坚持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一切智慧成果、历史遗产和艺术产品的享用者。“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艺术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是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本质要求。

    为此,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家要以人民生活为创作出发点和归宿点,创作思想方面,要体现出人民本位和生活本位。其次,作品的思想要体现人民性。要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再次,文艺创作要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

    第二,扎根火热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创作的题材、技法等可以多元多样,但内核都源于火热的生活。

    首先,创作要遵循“大生活观”,即能够感受过去、观照现实,也能憧憬未来。既能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世界文明长河中汲取养分,又要俯身当下,感知社会百味,更能展望未来,果敢预测未知。

    其次,体现“标本级”。“标本级”作品之所以能亘古流传,历久弥新,其魅力不仅存在于艺术家对生活个性化、差异性的阐释中,还依存于其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对彼岸的憧憬、对人性的关怀,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生命内涵、所镌刻的集体性“民族记忆”、所沉淀的对人性的拷问与探究、所彰显的人类共通的人文精神。没有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哲学反思,就不会成为经典。从这一点说,艺术家是思想家,是哲学家。

    再次,展示对“生活的超越”。艺术创作并非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超越,是在进行生活写真时,创造了艺术的真实性,对生活的真实性进行了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再创造。为此,我们应该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对未来的无限思索中,捕捉素材,寻找角度,进行创作,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第三,紧扣时代脉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瞩目人类艺术长廊,古今中外传世的艺术佳作,深掘其历史底色,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它浸润于所处历史空间中,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其对人本关怀、生活审美、社会正义等时代议题的反思,启发了人对变革时代的思考,并鼓舞人以审美批判之眼光气魄,迎接大时代的挑战。可见,佳作不仅是因其展现了艺术家的才情气质,更重要的是其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特征、助推时代进程,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艺术创作来展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今天,改革开放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我们正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的艺术创作,要展示中华儿女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进程与气象万千变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艺术创作去写真。我们这个时代,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记录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讴歌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用作品反映繁华之内的真淳,厚重之外的至美,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艺术创作助推发展。艺术家是美丽心灵的塑造者。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是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身心和谐的生命需要。

    当下中国,全体中华儿女正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这要求我们的艺术家们怀揣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用创作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开放包容,鼓舞人们刚健自强、艰苦奋斗、团结向上。

    第四,放眼人类世界。艺术是一门特殊语言,可以超越地域、国别、种族、宗教和语言文字。人们可以从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绚丽的光芒、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人们可以在《二泉映月》中体会到月照二泉的那份悲凉心绪。今天,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已成为常态。面对这一新态势给艺术院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世界艺术发展格局中选择自己发展的策略和道路,形成认识自觉、内涵自觉和行动自觉。

    首先,创作要饱含充沛的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要通过艺术的创作,助推世界文明进步。同时,建立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的自觉与自信,从普遍的现象中寻找中国艺术的特殊性,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凸显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艺术创造。

    其次,创作要秉持博大的开放心态。只有立足人类文明的国际视角,才能在世界文化与文明重构中思考中国艺术创作之路。为此,要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外艺术创作互学互鉴、相亲相习。

    再次,创作要注重文艺传播。一方面,借助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的多种渠道和平台,让艺术在文化交流中,使得艺术的人文关怀转化为文化关怀,与其他因素诸如政治、经济、非艺术文化之大文化语境构成互动关系,传播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欣赏中国。另一方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艺术创新,创造更多反映中华民族生活特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精品。

    (作者:张东刚  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相关新闻

民族优秀艺术形象不可颠覆

2015-07-31 11:31:44

昨天,六小龄童做客中新网时,再次就恶搞发声。这个边界就是:所有的恶搞,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和优秀艺术形象,不应该彻底颠覆掉人物本身的精神特质。

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将在沧州举办

2015-07-31 10:26:28

8月2日至7日,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将在沧州体育馆举办。

画家张成素描:为山水写生 探艺术本真

2015-07-31 08:53:33

在人生五十个春秋里,张成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为自己定一铁律:哪天不画画,就不吃饭。张成做人低调不张扬,为自然而书写,为社会而创作,写诗作画,即景抒情,在日积月累之中,抒挚情,涤心境,感万物,酬世人,使他的绘画体现出一种自信的从容法度。山水的灵动、沉郁、大气的禀性,哺育、滋养了张成。

艺术商品化该迈多大步

2015-07-31 08:46:48

每年的春拍、秋拍是艺术品市场最热闹的时候。艺术评论家何怀硕表示,如今每个从事艺术的人可以自由创作,在商业化大潮下,艺术也被卷入其中。艺术家的创作因为吃饭问题陷入“被动”,为金钱而创作,艺术便走向僵死之路。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