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乞丐村玩“呼叫转移”,不能全怪“膝盖软”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8-19 15:54:39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甘肃省岷县中寨镇小寨村,10年前,这个村庄因“乞丐村”闻名全国。尽管村民们尽力修复着因乞讨而丧失的尊严,但“全国第一乞丐村”的称呼,也成了这个村挥之不去的心病。日前,北京、南京等地不断曝出“全国第一乞丐村”小寨村的村民在地铁上乞讨,小寨村再次引起媒体关注。但最终查实这些乞讨人员都不是小寨村的,而是邻近乡镇,“小寨村”只是替人背了黑锅。(8月19日观察者网)

    10年来,甘肃省岷县小寨村一直在努力摘掉“中国第一乞丐村”的帽子,可如今却被邻居乡镇冒了名,乞丐村玩起了“呼叫转移”,让人哭笑不得。10年来小寨村鲜有村民外出乞讨,小寨村的村民们“站起来”了,为何周边乡镇的村民却又“跪了下去”?

    2005年一篇《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让小寨村这个“全国第一乞丐村”备受关注。为了遏制“乞丐村”现象,每年当地政府都会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和逐家逐户的排查。每到乞讨的高峰期,当地政府还要开大会,动员村民要靠劳动致富,让小寨人活出自己的尊严。但这些政策只是针对小寨村这个小村落,周围乡镇却“雨露未占”,说好听了这是“有的放矢”,说难听了这是“应付差事”,更何况仅仅针对小寨村的动员大会和排查又怎会抓住问题的根本。周边地区村民无法受到政策的引导,难以脱离贫穷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必然会被“逼上梁山”出现第二个“乞丐村”。

    媒体的不实报道,也促成了“乞丐村”的转移。10年前,媒体大肆报道“全国第一乞丐村”,很多情况被夸大了。以前媒体报道说80%的小寨人都出去乞讨,根本不是事实。即使在最普遍的时期,也只有少部分人出去。媒体对乞讨人数以及乞讨收入的夸张报道,让附近乡镇的村民对乞讨有了“畸形”的理解。即使近些年小寨村的村民靠勤劳致富,过起了小康生活,也会被认为“挂羊头卖狗肉”,全是“讨”来的。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想到大批人不靠劳动都可以迅速致富,附近乡镇的居民难免会有人争相效仿。

    由此看来,乞丐村玩“呼叫转移”,不能全怪村民“膝盖软”。贫瘠的土地,贫困的人群,以及愚昧的观念难免会让人“误入歧途”。小寨村“乞丐村”的帽子摘了,但更可怕的是由于政府缺乏引导,媒体的不实报道让更多村子“弯下腰”跪着带起了“乞丐帽”。

相关新闻

探访“全国第一乞丐村” 村民:我们替人背了黑锅

2015-08-19 08:47:17

村民们说,听的宣传多了,他们也意识到,乞讨是耻辱的,打工只要肯出力,经济收入也比乞讨要高。村民们说,听的宣传多了,他们也意识到,乞讨是耻辱的,打工只要肯出力,经济收入也比乞讨要高。

聚焦地铁候鸟式乞丐:多是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走捷径

2015-08-13 09:00:15

暑期以来,北京地铁突然出现众多“候鸟式”乞丐,行乞时间固定为暑假期间,7月来京,9月前离京,通常为外地年轻女性和孩子行乞。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暑假乞丐”多数来自甘肃岷县,基本都是父母带着正在上学的孩子乞讨,孩子开学前即返回老家(8月12日《北京青年报》)。

“暑假乞丐”现身北京地铁 儿童带着作业来乞讨

2015-08-12 08:43:41

这是第三个暑假来京乞讨  王霞(化名),来自甘肃岷县小寨镇白塔村,7月10日带着女儿柳英(化名)和儿子柳杰(化名)来到北京,这是他们第三年来京乞讨。

北京地铁乞丐多为甘肃90后母亲 带孩子组团行乞

2015-08-09 10:28:38

今年5月1日起,《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对在地铁中卖艺乞讨者最高可以罚款1000元。时隔三个月,北京晨报记者走访多条地铁线路,发现地铁内的乞讨人员数量相比规定实施初期明显增加,尤其是暑假以来儿童乞讨人员大增。地铁官方微博通报,经查,乞讨卖艺人员中大多数都来自甘肃岷县,且多为90后母亲,她们四肢健全,在暑期时间利用孩子组团行乞以博取乘客同情,希望乘客不要给钱。

叶璇遭服务生侮辱 调侃莫小棋穿的像乞丐(图)

2015-06-15 15:47:55

6月13日晚,叶璇在微博投诉上海一家餐厅服务态度差,出言悔辱她与同行的莫小棋。昨晚,叶璇出席活动时谈及此事,坦言感觉被看不起,以后也不会再去。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