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相拒绝支教是在续写“最悲伤作文”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8-31 13:44:13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临近开学,包括“最悲伤作文”诞生地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宝石小学在内的10多所凉山州小学,先后告知支教志愿者,教育部门出台了新政策,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能继续教书。此外网友受作文感动,进而捐款扩建的西昌索玛花爱心小学,也被政府认定为违建即将被强拆。有志愿者担心,即将入学的211名小学生读书成问题。(8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最悲伤作文”让越西县出名了,吸引了更多爱心人士的眼光,对当地贫困儿童的关注与捐助,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压力,这原本是一桩好事,当地政府应该乐见其成,让当地贫困儿童尽早摆脱“最悲伤作文”的命运,但此次当地政府称教育部门出台新政策,要求支教老师“持证”上岗,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能继续教书。这葫芦里到底卖得是啥药呢?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按越西县分管教育工作的陈姓副县长的说法,县里有教师编制,却配不齐教师,“原因可能还是在财政方面”,但支教是志愿行为,这明显是在变相地拒绝支教。实际上,越西支教活动已持续达3年多相安无事,教育部门并没有执行过这种规定,为什么“最悲伤作文”引发关注后就马上出台这一规定呢?其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真实原因呢?

    这里,我们不妨还是听听陈副县长怎么说吧——县里所有民政政策都是落实到位的,孩子不是没人管,也并非一些媒体臆想的那么贫穷,《最悲伤作文》对县里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一些老师的做法,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对这里产生了伤害。”如此看来,所谓的“伤害”,无非是认为 “最悲伤作文”揭了当地政府“贫困”这个短,觉得坏了名声、丢了面子而已,害怕“再闹出一个这个事儿来“,这也是当地政府变相拒绝支教的根本所在。

    诚然,通过规范管理,加强支教志愿者队伍建设,本无厚非,但如果仅仅因为“最悲伤作文”伤了政府的“面子”,就一味设定限制支教的“门槛”,未免太小肚鸡肠、鼠目寸光了,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只会让自己一错再错,挣扎在贫困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此次要求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不能继续支教教书,认定网友捐款扩建的西昌索玛花爱心小学为违建即将进行强拆,这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孩子上学说到底,这是当地政府不切实际地意气用事,是为官乱为,其根源在于这些官员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事实上,贫困并不可耻,关键是要正视贫困,努力找到贫困背后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本来,当地政府应该对“最悲伤作文”进行深刻反思,倚重公益力量扶持弱势群体,而不是以“最悲伤作文”为借口,想法设法掩盖自己的贫困真相。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文化知识的土地,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贫瘠的。在四川凉山等地区,因贫困和教学资源短缺出现了“最悲伤作文”并不是错,而当网友受其感动捐款扩建爱心小学,当地政府何必要急吼吼地拒绝志愿者支教和爱心建筑呢?

    毋庸讳言,变相拒绝支教是在续写“最悲伤的作文”,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正应了那句老话“死要面子活受罪”。试想,陈副县长口中所说的“伤害”,与山区211个孩子因不能正常上课所造成的“伤害”相比,孰轻孰重?凉山孩子的前途,与当地政府的“面子”相比,又哪个更重要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刘凤敏)

相关新闻

“最悲伤作文”引网友捐款48万 善款使用出现争议

2015-08-19 08:47:16

7月19日,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将木苦依伍木的两个弟弟接到了索玛花儿童村生活学习。8月6日,新浪四川发布了“关于‘帮帮大凉山的孩子们’善款去向说明”表示:截至8月6日9时,来自19106名网友的善款总数已达464736元。

吕改成:“最悲伤作文”背后还有多少悲伤

2015-08-05 16:15:01

“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近日,一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泪》,让无数网友为之揪心。

【热点竞写】12岁女孩写出“最悲伤作文”

2015-08-05 15:25:44

“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近日,一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泪》,让无数网友为之揪心。

邓海建:“最悲伤作文”,见证贫困之殇

2015-08-05 08:44:03

“最悲伤作文”,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悲伤的命运,它见证的,还有这个社会的贫困之殇、阶层之殇、救济之殇。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