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凯歌:屠呦呦“破冰”诺奖的三重启迪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10-08 09:16:49 责任编辑:霍骋远

    这个国庆,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让国人为之振奋。——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科协6日发出贺电,代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祝贺屠呦呦,称赞她为深化对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科学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10月7日《人民日报》)

    不惟中国科协,向屠呦呦发出祝贺的还有李克强总理、香港特首梁振英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等部门。至于微博微信上大量转发、高频刷屏表示赞赏振奋乃至自豪欢呼的人,更是多得无以计数。不能怪国人这么狂欢,实在是“呦呦”一鸣响彻环宇。想想,中国本土科研体系培养的科学家中第一人第一次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当然是扬眉吐气的事情。

    其实,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的“中国神药”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解除了数以亿计患者的病痛,才是其获奖的真正原因。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仅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有了这个贡献,屠呦呦摘得诺奖桂冠,又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次获奖,至少有三重重要启迪——

    其一,青蒿素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经过数不清的对比试验,直到1984年才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30多年前的科研成果,如今才获得诺奖,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诺奖的严谨与权威。因为正是三十多年的临床应用和其无比巨大的治疗功效,才奠定了获奖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当初抗疟新药的研发,其目的和获奖与否毫无关系,只是由于疟原虫对原有奎宁类抗疟药有了抗药性,而疟疾又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亟需寻求新的突破,青蒿素正是突破的结果。不为奖而终得大奖,这使那种只为评奖甚至在评奖时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行为相形见拙,也折射了一个真正科学家的风范。屠呦呦这位被戏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无留洋背景)的人,更比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值得敬仰。

    其二,青蒿素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对象,证实了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个时期以来,中医药被不断抹黑,越来越成为鄙夷丢弃的对象。可青蒿素正是屠呦呦从中医药古籍中找到的灵感,也说明中医药确实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借助西医的科学方法,摒弃其中的臆说与糟粕,从中挖掘更多的金矿。中药能够萃取抗疟良药,未必不能在抗癌、抗白血病、艾滋病等等顽症中大显身手。屠呦呦这次获奖,无疑对国人提振中医药自信,强化中医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认知,都有巨大的作用。

    其三,任何药都不可能永恒有效,总有失去效力的时候。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疟原虫已两次对关键药物产生耐药性,其潜在的基因突变无情地席卷全球,现在,耐药性突变再次卷土重来。过去十年,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以及泰国边境地区越来越多的患者中失去作用。(1月15日《中国科学报》)这说明,我们多么需要像屠呦呦那样献身研究执着进取的科学家更多地涌现出来,那才是人类的福星、国家的栋梁。诺奖的示范激励效应,也应在人才培养上有所推动。所以,我们不能只是陶醉于已有的成果,还要看到进取的方向,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

    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此次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科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耀。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欢迎下一个礼物、下一荣耀的创造者,尽快地到来呢?

相关新闻

青蒿素背后的屠呦呦

2015-10-06 21:32:55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2015-10-06 15:43:06

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给屠呦呦发出贺信。贺信说,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将激励更多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10-05 19:31:09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10-05 19:04:59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