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禁”不如“疏”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11-10 09:46:26 责任编辑:霍骋远

    严重的雾霾污染之下,如果对秸秆不采取禁燃的方式,环境将遭受更大的污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采取秸秆禁燃政策之后,在严厉的处罚措施之下,虽然农民偷偷烧秸秆的越来越少了,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稍微松懈一下,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又会死灰复燃。(11月9日《陕西日报》)

    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几乎是尽人皆知,农民心里也很清楚。但为什么总是有人偷偷焚烧,甚至甘冒被罚款的风险?而且,为了杜绝焚烧情形的发生,有的村在今年玉米收割前就成立多个巡逻小组,每组两个人,分片包干、不停地在地里巡逻查看。有的镇为了确保辖区内“不冒一股烟,不着一把火”,实行24小时动态监管,并对焚烧秸秆责任人坚决打击,“该罚则罚,应拘则拘。”如此“下势而为”,如此“严防死守”,结果仍然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并没有彻底解决。

    为何如此,盖因为农民最懂得收获的不易,那真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拿玉米来说,农民辛辛苦苦守望一季,其中经过整地、下种、施肥、浇水、管理,再到收获、运送、脱粒、晾晒,以当下的市场行情,一亩地即使产下1000斤收成,毛收入也就700元左右。这时,如果再投入100元完成秸秆粉粹深埋,确实感到心疼。于是他们很是无奈,“不焚烧还有什么办?”

    所以,必须给秸秆一个妥善的去处,最好让农民在这个环节,也能够有所收益。那样一来,秸秆焚烧与雾霾污染的矛盾,就能够彻底化解。而且事实上,秸秆确实有综合利用的价值,比如用作饲草,比如发酵后产生沼气,比如可以作为工业化利用原料,用于造纸和轻工业建筑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食用菌,等等。问题是,得有循环经济这个路径,得有综合利用这个平台。像陕西三原县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秸秆加工基地,引进秸秆捡拾打捆机,农作物经打捆后供应给养殖场、纸厂和板子厂,甚至远销内蒙古。

    专家说,秸秆资源化利用,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同时发挥协会等第三方桥梁纽带作用,探索政府、企业、协会三家合作共赢模式,加快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向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现在,就需要补齐产业配套体系和扶持政策的短板。当农民能从企业收购中获得利好,哪怕是极其微薄的收益,变废为宝,农民还会焚烧秸秆吗?再说秸秆深埋也并非完全适用,就如将受到严重病虫害的秸秆直接还田,必然为来年的庄稼生长埋下隐患,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雷钟哲)

相关新闻

深州三措并举打好秸秆禁烧攻坚战

2015-11-03 10:08:28

    秋收以来,深州市以坚决的态度和行动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加强防控、综合利用等有力举措打好秸秆禁烧攻坚战,为群众倾力打造一片蓝天。

邯郸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调度会召开

2015-10-30 09:57:27

10月29日,邯郸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范国珍主持召开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调度会,对11月份“重点防火月”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李哲民到桃城区和武邑县就秸秆禁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015-10-29 18:33:23

(记者赵松)10月27日,市政府党组成员李哲民带领市农委相关负责同志,到桃城区和武邑县就秸秆禁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李哲民对桃城区和武邑县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给予肯定。

张家口采取多种处理方式 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2015-10-29 08:36:34

“以前总为满地的秸秆犯愁,如今康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免费给咱们收割,还负责翻地,这一季就能省出400多元耕地费。”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何时改掉焚烧秸秆的“老习惯”

2015-10-27 16:32:31

10月26日,农民在田间焚烧秸秆。” 近日,吉林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15年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将禁烧工作纳入各地考核,同时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和秸秆转化其他用途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力度。

宁晋玉米秸秆利用率达100%

2015-10-27 09:08:14

近日从宁晋县相关部门了解到,该县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已提高到100%。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314081840。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