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的归法律 舆论的归舆论
——从复旦投毒案看司法公正

2015-12-13 09:43: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马哲

1211,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投毒案终于尘埃落定,投毒者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从20134月投毒案发生到20151211林森浩被执行死刑,整个过程985天。从某种程度上看,这985天,也是一场司法与舆论的博弈,当司法与社会舆论相碰撞的时候,二者应该如何自处,司法公正是否会变成一句空话?“复旦投毒案”的处理过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该案发生后,社会震动,民意沸腾。数据显示,在受害人黄洋去世次日,新浪微博的单日讨论量就超过了60万人次。在该案的调查和审理过程中,有不少网民为被告人感到惋惜,“父母和国家培养一个研究生不容易”是最典型的论调。而另一方面,媒体报道连篇累牍,某些媒体甚至出现了主观臆想的报道描述,微博网友“诗人橡子”讽刺地说:“我觉得今天传播最广但最不靠谱的报道是南方周末关于林森浩投毒案的。‘当天多云,阳光被遮挡’,‘林取出试剂瓶’,‘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请问,这种情景描写是怎么来的?记者看到了,还是口供里说到了?满篇推理和猜度,充满了有罪推定的狐臭。”在社会舆论的众声喧哗之中,媒体客观性岌岌可危。

在复旦投毒案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反思、追问,但是我们更希望听到更多理性而严谨的声音。应该说,作为一场以两个年轻生命逝去为结局的公共事件,又恰好发生在像复旦这样的知名学府,媒体完全有责任监督报道,公众也完全有理由震惊、愤怒、反思。但一旦失之客观,滑向偏颇,难免对司法产生压力。好在,从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本案的主审法官就公众关心的问题一一做出的解答中,我们看到了法律应秉持的信念与态度。

在悲剧面前,我们敬畏真相,也敬畏良心,让法律的归法律,舆论的归舆论。这不仅是让原、被告当事人及亲属感受到公平正义,也应当让全社会从中受益。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样也是媒体的应尽之责。(孙一)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