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5-12-31 16:55:46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霍骋远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自信,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创新自信,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新科技革命酝酿全球创新格局重大调整

    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过多次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产业变革,导致大国兴衰、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和国际竞争格局调整。比如,18世纪以蒸汽机和动力机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使英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在19世纪中期以电机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电气化革命中,德国跃升为世界工业强国,美国到19世纪末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20世纪的电子和信息科技革命,使美、德、法、英等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助推日本实现了经济腾飞。由此可见,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进而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面对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目前,美国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头号强国,科技实力领先全球,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以德、英、法、意等为代表的欧洲也是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创新高地,近年提出建设创新型新欧洲,力图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日本长期实施技术立国、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产业技术水平高,在高端制造、汽车、电子、机器人、材料等诸多领域领先世界,近年又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目标。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分布悄然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优势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成为科技创新的活跃地带,在全球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快速上升。2001—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从37%下降至30%,欧洲从26%下降至22%,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则从25%增长至34%。2013年美、中、日三国研发投入总和占全球1.4万亿美元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占32.5%,中国占13.7%,日本占12.2%。全球创新资源由美欧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扩散的总体趋势持续发展,未来20—30年,北美、东亚、欧盟将作为世界科技中心,主导全球创新格局。

    我国有能力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以及全球创新格局重大调整,使我们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引发产业技术和社会组织的深刻变革,为后发国家赶超跨越提供了战略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需求日趋旺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为我国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有信心和能力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平台和科研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具备抢抓机遇的资源保障。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达1912.1亿美元,占全球的份额由2000年的1.7%迅速提升至13.7%,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331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占GDP的比重达2.09%,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我国研发队伍规模居世界第一,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活跃在科技创新前沿。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正在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水平正由跟跑、并行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具备抢抓机遇的能力基础。基础研究方面,中微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外尔费米子等一批成果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显现原始创新和衍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潜力。科学论文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2013年SCI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总量的15%;2004—2014年,高被引用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材料、物理学、化学等一批学科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应用研究方面,在载人航天、高铁、核电、互联网、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工程机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带动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形成强劲的国际竞争力。2014年,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华为、中兴专利申请量分列全球企业第一位和第三位。今年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中有升,世界排名第十九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些都表明,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可望由“点”的突破向“面”的扩展转变。

    科技创新主体正由专家向大众、由院所向企业扩展,具备抢抓机遇的社会基础。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竞争合作、并行发展,科技活动的群体基础日益壮大。目前,全国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来自企业,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万,涌现出华为、腾讯、百度、联想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蓬勃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新门槛大幅降低,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与众创等开放、快捷和低成本创新活动大量涌现,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的主体多元化,创新边界和空间大拓展,创新政策、制度和文化环境不断优化,使我们能够更加敏锐、更有效率地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

    科技创新动力正由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向市场自发、政府引导转变,具备抢抓机遇的动力源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创新倒逼机制正在加速形成,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14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比GDP高出3—5个百分点。银行、基金和资本市场竞相角逐创新创业市场,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更精准,“资本雇佣技术”正在向“技术雇佣资本”转变。全社会创新动力正在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要战略选择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牢固树立创新自信,主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做好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出发,围绕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分阶段确立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力争到2020年,在若干重点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治理体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实现由“并行”向“领跑”转变,开辟一批新的学科方向,形成若干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使创新成为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成为引领全球创新发展潮流的世界科技强国。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筑基石、打造利器。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必须以全球视野吸引和集聚一流人才,培养一批科学大师和新一代优秀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家,使我国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引领全球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扶持一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一批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面向国内外开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学中心,建成一批事关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重大技术平台与装备体系;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等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融合发展。

    前瞻谋划和布局未来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准确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强前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头活水。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国防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加强产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创新战略与政策的统筹协调。构建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不同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投入比重,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比重,加强和改进创新投入的绩效评估和监管,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制度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创新法治环境,逐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作者柯正言 单位:中国科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8日 07 版)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