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地震来袭——谨以此文献给凤凰涅磐的新唐山

2016-07-26 11:28:34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贾东亮
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以“大地震”定格在很多国人的心中。但震后四十年,唐山完成了凤凰涅磐,经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再次成为渤海之滨一颗耀眼的工业明珠!

    2016年7月14日,我第一次来到唐山,就惊讶于她的恢弘气势和蓬勃生机。

    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以“大地震”定格在很多国人的心中。但震后四十年,唐山完成了凤凰涅磐,经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再次成为渤海之滨一颗耀眼的工业明珠!

    在唐山大地震纪念馆,我们向刻有24万遇难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墙默哀。40年前的灾难来势极为凶猛,以至于我们在纪念广场上面对保留下来的废墟时,似乎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可怕与狰狞。

    但是,更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却并没有打败唐山人,而唐山人却迅速战胜了地震:震后7天组装出第一批自行车;震后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发电厂开始发电;震后20天造出第一台机车;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

    泰山压顶不弯腰——对唐山人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

    唐山人为什么如此不可战胜?也许,发生在地震中的这样两件事,能够向我们揭示寻找答案的密码。

    第一件事发生在开滦煤矿。在大地震发生时,开滦的吕家坨矿正在进行高产突击活动,井下共有1006人,其中有100多名机关干部,有兄弟单位的打井队,有参加大会战的洗煤厂工人,有下井不足半个月的新工人,还有四十几名女同志,职务最高的是矿革委会副主任贾邦友。

    地震发生后,井下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作为团结和指挥中心,由贾邦友担任书记。他宣布了撤退顺序:女同志先走,兄弟单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采煤工人,最后是机关干部。

    近5个小时的撤离,紧张、安静、井然有序,撤退途中,需要经过一段九十多米长的梯子上,每次只能上一个人,一千多人要从这里通过,稍有混乱,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没有发生任何混乱。

    贾邦友像一个指挥若定的老船长,在所有的人都升井后,最后一个返回地面。他发现先升井的人并没有跑回自己家,而都在余震中焦急地等待井下的同伴,也在等待新的指示。贾邦友心里一阵发热,赶紧说:“矿上不要管了,都回家看看吧。”

    第二件事,发生在震后不到30分钟,一辆红色救护车从唐山矿出发,向北京驶去。这是唐山市第一辆“苏醒”的汽车,车上是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和他的三位同事,在没有任何人向他下达指令的情况下,脱险的李玉林主动想到唐山和北京之间的联系可能已经完全中断,要尽快向中央报告,只有中央才能救唐山。他们飞车四个多小时后赶到中南海,当时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的领导人纪登奎、李先念、陈锡联、陈永贵、吴桂贤等立即接见了李玉林,并在几分钟内就做出了调解放军、调医疗队、调各地井下救援队开赴灾区的决定,为救援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李玉林在飞车赴北京的途中,和三位同事组成了临时党小组,相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确保把灾情迅速报告中央。沿途不断有市民、农民拦车让他们抢救伤员,但一听说他们是要到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就全力配合,主动移开路上倒伏的树木、电线杆和伤员,为他们扫清道路。

    这两件事,足够让我们找到唐山战胜地震的真实原因:依靠组织,相信中央。党员是群众中最有威信、最有责任感、最有能力的人。群众信任他们,他们也无愧群众的信任。无论是在大地深处还是在废墟之中,只要有党员,组织立刻就可以重建。百万人口的唐山,没有在大地震的突袭下溃散,反而结成了一个具有高度韧性、高度效率的有机体,成了一块摧不垮、打不烂、压不扁的整钢。

    有了组织做主心骨,唐山人就不相信眼泪。一位当年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后来回忆说,部队开进唐山后,最让他惊奇的是“唐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居然没有哭声”。幸存的市民有的继续寻找被埋的亲人,有的照顾伤者,有的起火做饭提供后勤保障,还有的在搭防震棚。

    不过,唐山人并不是真的不会哭,一个多月后,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唐山哭成了泪城!他们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和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后的隐忧与无助,都一起宣泄出来了。

    在唐山,我想起了2010年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很多人在观影时,为唐山人洒下了热泪,他们太值得同情了,不是吗?唐山人的生活不仅当时就被地震摧毁,此后也一直没有恢复过来。李元妮一生都生活在对亲人的歉疚中了,如同儿子方达所言:“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32年守着废墟过日子。”方达则永远失去胳膊,女儿方登则生活在被遗弃的恐惧与怨恨中,始终无法化解,连累无私收养她的养父母也活的郁郁寡欢,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方登,可是居然不能在她那里得到一个笑脸。

    电影感动了许多人,被感动的人可能都在潜意识中联想到了自己。实际上,《唐山大地震》并不是源于历史的真实,而是出自现实的投射。说到底,每个时代能够打动人心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特有的“时代焦虑”.

    近些天,全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洪灾。我们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但也有些故事听过以后令人揪心。

    新中国成立后,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国人民团结的像一个人。今天,只有更加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更加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灾难来临时像贾邦友那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工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党才能更加紧密地把人民团结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不忘初心”,可谓切中时弊!

    假如明天地震或别的什么灾难来袭,我们是否像四十年前的唐山那样,团结成一块整钢不丢弃每个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郭松民)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