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精神,华夏民族的丰碑

2016-07-28 15:19:46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贾东亮
坚强朴实的唐山人,不仅用自己的双手,让这座城市在废墟中涅槃重生,还建立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写入了这个城市的基因,变成了唐山人的传统。

    1976,对于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年份。

    那一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在经历长期病痛折磨后,阖然长逝;

    那一年, 7月6日,朱德委员长与世长辞;

    那一年,9月9日,毛泽东也离开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民族;

    也是在那一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地震,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余人。

    现在的人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唐山人民,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岁月。一面是国家顶梁之柱的接连倒下,一面是巨大的天灾。

    唐山地震博物馆,静静地矗立在唐山机车厂的铸钢车间原址边上。车间的残垣断壁,凝固着40年前地震发生时候的情形,大自然的破坏力,在其爆发的时候,总是如此让人敬畏。

    站在唐山地震博物馆的纪念墙前,看着篆刻在纪念墙上的遇难同胞名字,心情异常沉重,这些名字中,因为当时户籍登记制度并不完整,很多人甚至只能用某某某之父,某某某之子代替。每一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座纪念墙,记录了唐山人民蒙受的巨大灾难:24万多人死亡,上万个家庭解体。

    关于唐山大地震,西方的说法是:“唐山将从此在中国的地图上抹掉了。”

    只能说,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人,他们更不了解唐山人。这里是近代中国的工业摇篮,这里诞生过众多中国工业史的第一: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

    最重要的是,西方人更不会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有怎样的精神意志。灾难再大,何曾让中国人低下头?再多的不幸,又怎能压垮华夏民族的脊梁?

    在地震纪念馆的陈列室里,我用手机拍到了一个瓷盘。上面写着几个字——“人定胜天”,生产日期是76.8.5,也就是大地震后一个星期的时间,生产单位标注是唐山六瓷厂。

    让人震撼的是,瓷盘上的两朵花,和平常看到的瓷盘,并没有任何不同,一笔一划一色一彩,一如那个时代的工艺品一样,颜色质朴而手工精细。

    在这个瓷盘投入生产的时候,唐山还是一片废墟,很多人甚至连亲人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无法想象,是怎样意志坚定的工人,能够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之下,还能够继续投入生产。有这样的唐山人民,又怎么可能被天灾彻底击垮?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十分关怀,在那个物资仍然紧缺的年代,全国组织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赶往灾区救援,各种救灾物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伤病员和老人儿童也很快得到了妥善安置。

    然而唐山人始终明白,无论再多的外部援助,能够让这个城市重生的,主要靠唐山人自己的双手。四十年过去了,唐山人 10年恢复建设,10年经济振兴,10年创新转型,再用10年创造了奇迹。每一个十年,唐山都能够超越自我,跨越新的高度。

    如今的唐山,经济总值居河北城市第一位。GDP排名全国25位,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即使毗邻北京天津两座直辖市,唐山始终保持着自己城市的鲜明印记,并没有被两座国际大都市的光芒掩盖。

    新一代的唐山人,完全可以用今天唐山的成就,告慰当年那些失去生命的同胞:唐山没有倒下,不仅站了起来,而且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坚强朴实的唐山人,不仅用自己的双手,让这座城市在废墟中涅槃重生,还建立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写入了这个城市的基因,变成了唐山人的传统。

    在这种精神支撑下,唐山人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唐山是一座资源城市,但是和其他大多数资源城市不一样,唐山很早就开始摆脱资源依赖症,成功进行了产业升级。

    唐山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保持了很好的竞争活力,驰骋神州大地的高铁车辆,很多就产自位于唐山的北车。

    唐山世博会使用的场地,没有使用一亩耕地,完全利用采矿塌陷区和垃圾废弃区来改造。而世博会的风景,最终会变成唐山的生态绿肺。

    唐山港十年前还默默无闻,如今吞吐量已是中国第四,全球第五。

    ……

    如今的唐山,也面临发展转型的阵痛,去产能化的过程也会异常痛苦。但是我相信唐山的前途会更美好,这样一座凤凰涅槃的城市,不会被任何前行的困难压倒。

    唐山人民心中的抗震精神,不向一切厄运低头的精神,不仅属于唐山,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它是我们民族的丰碑。(巨龙)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