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名评说话

保障房分配“绿灯”多 监管“红灯”需加强

2016-09-12 10:24:12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住保障房的可不一定都是低收入群体。我身边就有人开着高档车,抽着芙蓉王,住着保障房。还有一个朋友,弄到了三套保障房,自己住一套,两套转租出去。像我这样收入低、又没啥门路的,老老实实排队分到一套保障房,反倒挺不容易。”江西省廉租房住户宋先生向记者抱怨。(现代快报9月11日)

    保障房本来是低收入群体翘首盼望的救命房、良心房,却有人开着高档车,抽着芙蓉王,是高收入群体,也住着保障房。有些不是低保户的人违规骗租后,转手再把房子租出去,租金1500元左右,这样就赚了不少差价。最应该入住保障房的中低收入者被挡在门外,却“保”了关系户、“保”了高收入群体,这简直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保障房分配、使用不合规现象并非个例,已成为年年禁止、年年复发的“顽疾”。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去年有5.89万户家庭隐瞒收入、住房等信息通过审核或应退出未退出,贵州省共有1238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559套,安徽省违规分配保障性住房1899套……另外6544套保障性住房被违规销售或用于单位办公、对外出租经营等。

    保障房分配的乱象很是令人尴尬,也让迫切需要住上保障房的人心里流血。骗住保障房成“顽疾”,不仅不能起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作用,相反加剧了已有的贫富差距,这样的保障房政策不仅偏离了政策的初衷,还将影响社会整体的公平水准。

    保障房违规分配之所以“绿灯”多,一是制度有漏洞。一方面,《城镇住房保障条例》还在立法过程中,尚未出台,法律的薄弱造成保障房违规现象增加;另一方面,住建、民政、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不畅,使得对保障房动态管理有一定难度。二是基层监管手段有限,人员不足,导致监管力不从心,助长了骗房骗补的不正之风。虽然一些地区出台通知,要求对承租家庭进行入户走访检查,但一些地方由于人员有限只是贴了通知应付了事,并没有进行入户调查。三是违规成本低。1000元的罚款相较每年几万元的房租收入不值一提,让不少人敢“顶风”抢搭福利便车。

    扎紧保障房分配篱笆,把保障房优先分给那些最困难的家庭,需要加强保障房的后期管理,不妨建立专门的举报奖励经费,以社会监管弥补部门监管的不足,同时要加强监管“红灯”,对相关监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惩处力度,敦促有关部门将工作重心从“建”转到“管”。另外要提高骗房者的违规成本,对违规人员不能简单罚款了事,应该严格入刑,记入个人征信记录,要让骗保者不敢骗不想骗。 (魏金改)

责任编辑:贾东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