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无烟中国”是健康社会的保障

2016-09-26 09:40:2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一年来,调查数据显示,室内公共场所吸烟人数从11.3%下降到3.8%,公众对控烟工作的满意度从42.26%提升至81.3%。减少二手烟危害,关键在于全面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应该在机场、餐馆、酒吧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设立吸烟区。(9月23日 《人民日报》)

    公共场所吸烟现象的发生,都是个人公德素质缺失的“恶果”,令人国人饱受“二手烟”之苦。在很多地方,《控制吸烟条例》并未落地实施,制度上存在着较大漏洞。单纯地靠提升香烟价格,来控制“烟民”数量,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对于生命的敬畏,不能仅局限于个体之间,还应延续到对公众健康“呼吸权”的尊重,这也符合现代社会“自由与民主”的原则。因此,多层面地进行禁烟宣传,加大对违反条例人员的惩戒力度,才是让我们远离“烟雾缭绕”毒害的根本。

    据统计,全世界采用图形警示包装措施的国家和地区已达85个,覆盖人口数量超过一半。可以肯定的说,在烟盒印上真实、动人的图形警示,对于相当一部分“烟民”来说,是种心灵上的震撼。当“烟民们”对画面感同身受之时,“过把瘾”之心瞬间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久而久之,在内心形成了强大的思维惯性,烟瘾自然也就退散了。这样控烟方式,也是提倡健康生活的大环境下,“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值得推广借鉴。

    当然,管不住的“一支烟”再度暴露出了严重问题,就是监管部门的缺位。室内公共场所100%禁止吸烟,没有立法的撑腰,不吸烟者的权利就得不到保护。而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在听取社会舆论的建议下,政府部门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

    这就意味着,控烟工作不只要得到“质变”,同时还应引发良好的“界外效应”。但是,目前只有监管部门的表态,却至始至终没有看到相应的执法力度。正是因为监管履职的不到位,才导致如此“尴尬”局面的出现。

    《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让《控制吸烟条例》能够落到实处,不能光有“纸上谈兵”的倡议,更需要相关监督机制和惩罚制度的约束。“无烟中国”是健康社会的保障,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公民自由健康的“呼吸”就不是梦想。(赵淑霞)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