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又闻梆子腔

2016-09-26 11:56:04 来源: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苏畅
放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舞台上谢幕都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河北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艺术魅力值得坚守、传承和保护。

9月28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将在石家庄揭开帷幕,这是国内首次以声腔为依据开展的剧目展演,全国梆子声腔21个剧种的31台优秀剧目和1台折子戏专场将轮番亮相。其中,来自河北的有河北梆子、老调、武安平调、永年西调和丝弦等5个剧种8台剧目进行展演,体现河北在梆子声腔艺术发展方面的丰硕成果。

看到这则消息,我不禁潸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对河北梆子的感情自不必多说。有一首儿歌在我们老家的唱法是与别处不同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唱的什么戏,唱的梆子腔…..”这里的梆子腔,说的就是我们河北梆子,这是我所唯一称得上熟知的戏曲剧种,伴随了我从儿时至而立之年的漫长岁月。

小时候的老家农村,镇上几乎每个村都有戏台,逢年过节、大小庙会,各村都要请戏班子来唱上几天。戏台,可以说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而看戏,也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我们老家的庙会是在农历七月,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庙会前几天,村里就早早的搭上了戏棚子,大人们也准备好了马扎、蒲扇等等,准备看大戏。戏班子最少要唱上三天的,多则五天,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有场,戏班子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唱河北梆子。大人们吃完饭早早的就去占地方,不然抢不到好位置,去晚了的甚至站在戏棚子外,掀着帘子看。随着“咚咚咚咚”的一阵锣响,好戏就开演了。时快时慢的梆板儿声、抑扬顿挫的梆子腔,二里地外都听得到。

爸爸作为资深梆子迷,是每场必去的,晚上也不例外。家里三个孩子,妈妈照看不过来,爸爸就一手拎着马扎、手电,一手拽着我,急匆匆的去看戏。几岁的我怎么听得进去那咿咿呀呀的唱念,于是溜去后台看那些演员们换装,看看那大幕怎么自动就开了?青衣的头发怎么那么长?老生的胡子是不是真的长到了胸前?看他们化妆、看他们在舞台后的匆忙……最后竟睡着了。戏散场了,爸爸仍没找到我,最后是戏班子的那些叔叔阿姨发现了我,喊住了围着戏场团团转的爸爸。

渐渐的,村里不再请戏班子来唱了,村里的戏台也褪去了曾经的风华,长满了杂草,砖面开始渐渐斑驳,再到后来,村里就把它拆掉了。那些演员们是否依旧过着漂泊的生活,是否仍在其他的地方粉墨登台,这些我们都无从知道。唯独剩下爸爸和村里那些梆子迷们,在农闲时候便凑到一起,舞台不论、观众不论、行头不论,一副梆子、一把板胡,嗓子一清便开唱。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家里添置了一台彩电,对于久无戏看的爸爸来说那是个宝贝。我和爸爸也开始因为梆子开始了为期六年的“夺权大战”。专制的爸爸一回家便掌握了“遥控大权”,拗不过他的我只能跑去二伯家看动画片、看金庸武侠。那个时候我真的无比厌烦听到《大登殿》《蝴蝶杯》等等诸如此类的曲目。矛盾激化的时候,我把奶奶家的旧电视搬回家,放到那台彩电上面,于是每晚家里就出现了上面放着黑白版的《武林奇缘》,下面放着彩色《大登殿》的奇特场景。直至我上了高中到学校寄宿,河北梆子便远离了我的生活,再到后来上大学、找工作、远嫁他乡,我耳边几乎再没响起过梆子腔,那个时代终究是远去了。

那个时代是河北梆子的复兴时代,是农村剧场的时代,那是个几乎不见其他艺术形式存在的环境,河北梆子组织起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生活,以鲜衣怒马的姿态影响着、渗透着,成为他们人生中几不可替的精神滋养,构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农村最为壮观的文化艺术形态,融入河北人的血液里。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艺术形式多元化的趋势,那在这片热土上繁荣和滋养过几代人的梆子文化因为时代的变迁出现了难以挽回的颓势,与时代渐行渐远,河北梆子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我们甚至无法想象随着一代风华正茂的艺术家的谢幕,河北梆子这一美丽的艺术是否也会随之香消玉殒。

放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舞台上谢幕都是对文化的不尊重。河北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艺术魅力值得坚守、传承和保护。虽然只是一次展演,但我们看到政府在地方戏传承和保护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在给梆子声腔爱好者送上文化大餐的同时,也让梆子声腔的保护和传承看到了希望。

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若想“源远流长”,仅仅靠一次展演远远不够,还需不断发展和创新。满足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开辟更多的适合生存的土壤,打造艺术保护的源头活水,是地方戏得以传承的基础;跨界、融合、改变、加入时代元素,是地方戏演进的必由之路;让一样具有灿烂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地方戏重新焕发生机,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态度。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地方戏保护与传承的车轮行之更远!

这场文化盛会,承载着广大戏迷朋友对河北梆子美好明天的期望,抚慰着他们躁动而又怅惘的心灵。我又何尝不是这样,怀着几许兴奋和期待,我情不自禁的便哼唱起《大登殿》:“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我诧异于自己居然也会唱的有模有样,细想之下,应是爸爸对河北梆子的痴爱无形中浸润了我的灵魂,在过去单一的文化生活里,在十几年的耳濡目染下,河北梆子早已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烙下了韵律的印记,成为了心头最嘹亮的唱响。(作者:于海新)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